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舆情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5 21:03
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种类型,一旦发生之后便会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多次成为舆论焦点,有关部门的舆情应对效果有好有坏,暴露出了舆情治理存在的缺陷。本文按照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的四种类型选取了四个案例,分别是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交通运输事故——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12·20深圳山体滑坡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兰州路面塌陷事故,通过对以上四个案例的分析,发现政府在进行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的舆情治理时存在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本文分析了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其舆情特征,梳理了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的舆情生成机制和演化过程,认为舆情治理的行为实施主体为政府,信息传递主体为媒体,对象主体为公众。目前,我国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的舆情治理在发生时效性、态度诚恳度、解决问题的效率、新闻媒体的报道方式等方面存在不足,应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注重有效、态度诚恳的原则,从政府、媒体和公众三个主体加以改进。首先,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元治理的角色,政府应按照事发前、事发时、事发后三个...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天津爆炸”关键词百度搜索指数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舆情治理研究32只鸣笛致哀。11月1日15时,官方通报称已经找到了13名遇难者遗体,身份已全部确认,目前仍有2人失联1。11月2日上午,重庆万州政府经过对事故进行调查后发现了事故的真正原因。在事故救援工作中,打捞出了坠入江中的公交车的黑匣子,里面完整的记录了事发前公交车内的情形,根据视频显示,公交车司机驾驶者公交车在大桥上正常行驶,之后与车内的一名女乘客刘某发生冲突,最初两人仅仅是言语上的争吵,后来女乘客突然与公交车司机发生了肢体冲突,双方动起手来,导致公交车突然失控变向,行驶到了对面的车道,撞向了当时正在正常行驶的小轿车,随后失控的公交车直接撞向了桥边的栏杆,最终承载着众多的公交车坠入了长江之中。重庆官方将这段视频公布于网络之上,让人们了解到事件真相。重庆万州的公交车坠江事故最终造成了13人死亡,2人失踪的惨痛后果。由于事故伤亡情况较为严重,此次公交坠江事件引起舆情的极大关注,随着事件真相不断浮出水面,同时也发生了舆情反转的现象,考验着政府的舆情治理能力。(一)舆情演化过程及舆情治理分析图2“重庆公交坠江”关键词百度搜索指数1.舆情潜伏期的主要观点和治理行为分析(1)舆情观点及产生原因10月28日当天事故发生后的几个小时为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的舆情潜伏期,事故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官方还没有调查清楚事件原因以及具体的人员伤亡情况,人们对事件信息的了解不充分。同时,网络上流传着多个版本的现场视频,引发了人们的各种猜测。1别业鹏,张梓倩,叶岚岚.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的新动态——以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为例[J].新闻前哨,2019(06):94-95.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舆情治理研究37日,深圳官方微博@深圳微博发布厅发表消息,表示深圳警方已经对此次深圳光明新区“12·20”滑坡事故的相关负责人采取了强制措施进行调查和管控。2017年4月26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南山区人民法院和宝安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深圳光明滑坡事故中所涉及的刑事案件。5月5日,法院继续公开开庭审理,对上述案件涉及的26名直接责任人员和19名相关职务犯罪被告人进行了公开宣判,40多人被判刑1。(一)舆情演化过程及舆情治理分析图3“深圳滑坡”关键词百度搜索指数1.舆情潜伏期的主要观点及治理行为分析(1)舆情观点及产生原因由于此次滑坡事故事发突然,舆情潜伏期是事发后的几个小时,持续时间非常短。事故发生之后迅速在新媒体平台进行了传播,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舆情潜伏期,公众对事件的注意力尚未达到顶峰,处于开始逐渐积累的过程。在此阶段,人们的舆情关注点主要聚焦于人员伤亡情况,以及山体滑坡发生的具体原因。事发突然,人们还没有了解到事故的具体详细情况,因此人们纷纷在网络平台询问和浏览相关信息。这一阶段舆情观点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事故真相尚未公开,人们掌握的信息非常模糊,对事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所以人们想要了解具体的信息,其中包括事故发生的原因、造成的人员伤亡等。事故发生后的约七个小时之内,没有官方部门进行回应,因此民间舆论场存在着多事故的多种说法,难以辨别真伪,导致了潜伏期的舆情混杂状态。在事故发生之前,就已经存在关于滑坡事故和建筑垃圾的讨论,但这未能引1王纳.深圳市光明新区“12·20”特大滑坡事故案一审宣判[N].广州日报,2019-05-0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的新动态——以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为例[J]. 别业鹏,张梓倩,叶岚岚. 新闻前哨. 2019(06)
[2]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研究的取向与进路[J]. 林振. 情报杂志. 2019(04)
[3]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机制建构研究[J]. 林振.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4]百度指数对议程设置理论的检验及“两个舆论场”的关系——基于2013-2016年75个网络热点舆情事件的分析[J]. 曾凡斌. 新闻记者. 2018(11)
[5]当前舆论治理的瓶颈和突破路径[J]. 张涛甫. 新闻与写作. 2018(06)
[6]舆论与舆情的关系探究[J]. 朵开丽. 青年记者. 2018(09)
[7]大数据背景下城市灾难事件舆情治理研究及路径转向[J]. 王炎龙.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12)
[8]中国网络舆情治理的主客体实证分析——基于1997-2016年网络舆情治理政策[J]. 刘怡君,蒋文静,陈思佳. 管理评论. 2017(11)
[9]关于舆论引导新格局的认识与思考[J]. 许文卿. 现代视听. 2017(09)
[10]网络舆情治理的基本理论问题辨析[J]. 殷辂. 电子政务. 2017(07)
博士论文
[1]风险社会视域下的网络舆情治理研究[D]. 张发林.武汉大学 2016
[2]我国重大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云治理研究[D]. 李鸣.华中科技大学 2016
[3]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研究[D]. 陈璟浩.武汉大学 2014
[4]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D]. 常锐.吉林大学 2012
[5]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研究[D]. 马荔.北京邮电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困境与出路研究[D]. 顾珊珊.西北大学 2018
[2]自媒体时代下我国对事故灾难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 姚宇航.北京化工大学 2018
[3]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引导研究[D]. 刘慷.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2018
[4]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李艾纯.渤海大学 2017
[5]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引导研究[D]. 官欣.华东师范大学 2017
[6]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研究[D]. 李楠.云南财经大学 2016
[7]《新闻联播》事故灾难报道的框架分析[D]. 何秋红.西南大学 2016
[8]框架理论视角下两岸事故灾难报道的比较研究[D]. 尹书瑶.华中师范大学 2016
[9]事故灾难事件网络舆情演变及其政府治理研究[D]. 张树新.华中科技大学 2016
[10]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D]. 李守明.西南交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140080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天津爆炸”关键词百度搜索指数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舆情治理研究32只鸣笛致哀。11月1日15时,官方通报称已经找到了13名遇难者遗体,身份已全部确认,目前仍有2人失联1。11月2日上午,重庆万州政府经过对事故进行调查后发现了事故的真正原因。在事故救援工作中,打捞出了坠入江中的公交车的黑匣子,里面完整的记录了事发前公交车内的情形,根据视频显示,公交车司机驾驶者公交车在大桥上正常行驶,之后与车内的一名女乘客刘某发生冲突,最初两人仅仅是言语上的争吵,后来女乘客突然与公交车司机发生了肢体冲突,双方动起手来,导致公交车突然失控变向,行驶到了对面的车道,撞向了当时正在正常行驶的小轿车,随后失控的公交车直接撞向了桥边的栏杆,最终承载着众多的公交车坠入了长江之中。重庆官方将这段视频公布于网络之上,让人们了解到事件真相。重庆万州的公交车坠江事故最终造成了13人死亡,2人失踪的惨痛后果。由于事故伤亡情况较为严重,此次公交坠江事件引起舆情的极大关注,随着事件真相不断浮出水面,同时也发生了舆情反转的现象,考验着政府的舆情治理能力。(一)舆情演化过程及舆情治理分析图2“重庆公交坠江”关键词百度搜索指数1.舆情潜伏期的主要观点和治理行为分析(1)舆情观点及产生原因10月28日当天事故发生后的几个小时为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的舆情潜伏期,事故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官方还没有调查清楚事件原因以及具体的人员伤亡情况,人们对事件信息的了解不充分。同时,网络上流传着多个版本的现场视频,引发了人们的各种猜测。1别业鹏,张梓倩,叶岚岚.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的新动态——以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为例[J].新闻前哨,2019(06):94-95.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舆情治理研究37日,深圳官方微博@深圳微博发布厅发表消息,表示深圳警方已经对此次深圳光明新区“12·20”滑坡事故的相关负责人采取了强制措施进行调查和管控。2017年4月26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南山区人民法院和宝安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深圳光明滑坡事故中所涉及的刑事案件。5月5日,法院继续公开开庭审理,对上述案件涉及的26名直接责任人员和19名相关职务犯罪被告人进行了公开宣判,40多人被判刑1。(一)舆情演化过程及舆情治理分析图3“深圳滑坡”关键词百度搜索指数1.舆情潜伏期的主要观点及治理行为分析(1)舆情观点及产生原因由于此次滑坡事故事发突然,舆情潜伏期是事发后的几个小时,持续时间非常短。事故发生之后迅速在新媒体平台进行了传播,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舆情潜伏期,公众对事件的注意力尚未达到顶峰,处于开始逐渐积累的过程。在此阶段,人们的舆情关注点主要聚焦于人员伤亡情况,以及山体滑坡发生的具体原因。事发突然,人们还没有了解到事故的具体详细情况,因此人们纷纷在网络平台询问和浏览相关信息。这一阶段舆情观点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事故真相尚未公开,人们掌握的信息非常模糊,对事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所以人们想要了解具体的信息,其中包括事故发生的原因、造成的人员伤亡等。事故发生后的约七个小时之内,没有官方部门进行回应,因此民间舆论场存在着多事故的多种说法,难以辨别真伪,导致了潜伏期的舆情混杂状态。在事故发生之前,就已经存在关于滑坡事故和建筑垃圾的讨论,但这未能引1王纳.深圳市光明新区“12·20”特大滑坡事故案一审宣判[N].广州日报,2019-05-0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的新动态——以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为例[J]. 别业鹏,张梓倩,叶岚岚. 新闻前哨. 2019(06)
[2]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研究的取向与进路[J]. 林振. 情报杂志. 2019(04)
[3]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机制建构研究[J]. 林振.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4]百度指数对议程设置理论的检验及“两个舆论场”的关系——基于2013-2016年75个网络热点舆情事件的分析[J]. 曾凡斌. 新闻记者. 2018(11)
[5]当前舆论治理的瓶颈和突破路径[J]. 张涛甫. 新闻与写作. 2018(06)
[6]舆论与舆情的关系探究[J]. 朵开丽. 青年记者. 2018(09)
[7]大数据背景下城市灾难事件舆情治理研究及路径转向[J]. 王炎龙.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12)
[8]中国网络舆情治理的主客体实证分析——基于1997-2016年网络舆情治理政策[J]. 刘怡君,蒋文静,陈思佳. 管理评论. 2017(11)
[9]关于舆论引导新格局的认识与思考[J]. 许文卿. 现代视听. 2017(09)
[10]网络舆情治理的基本理论问题辨析[J]. 殷辂. 电子政务. 2017(07)
博士论文
[1]风险社会视域下的网络舆情治理研究[D]. 张发林.武汉大学 2016
[2]我国重大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云治理研究[D]. 李鸣.华中科技大学 2016
[3]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研究[D]. 陈璟浩.武汉大学 2014
[4]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D]. 常锐.吉林大学 2012
[5]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研究[D]. 马荔.北京邮电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困境与出路研究[D]. 顾珊珊.西北大学 2018
[2]自媒体时代下我国对事故灾难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 姚宇航.北京化工大学 2018
[3]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引导研究[D]. 刘慷.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2018
[4]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李艾纯.渤海大学 2017
[5]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引导研究[D]. 官欣.华东师范大学 2017
[6]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研究[D]. 李楠.云南财经大学 2016
[7]《新闻联播》事故灾难报道的框架分析[D]. 何秋红.西南大学 2016
[8]框架理论视角下两岸事故灾难报道的比较研究[D]. 尹书瑶.华中师范大学 2016
[9]事故灾难事件网络舆情演变及其政府治理研究[D]. 张树新.华中科技大学 2016
[10]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D]. 李守明.西南交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1400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140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