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随迁子女心理帮扶的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6 13:02
伴随着人口流动的“家庭化”趋势,“随迁子女”逐渐产生并壮大。如今,这一群体的义务教育问题已初步解决,其心理健康、社会融入、义务教育后的发展等便得到了广泛地关注。受户籍制度、异地考试政策等桎梏,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随迁子女面临是否转学、转学去哪里、何时转学等问题。转学是其“生命事件”,学生及其家庭如果应对得当,它会是新的起点;反之,它会成为不良情绪、适应困难、家庭矛盾等的导火索,威胁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如何使随迁子女获得心理帮扶,顺利应对这一事件,甚至获得“新生”?社会工作有很大的介入空间。本研究拟以北京市随迁子女个案为例,在社会支持网络和优势视角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个案工作,整合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和离别处理技术,为转学阶段的随迁子女提供心理帮扶。借鉴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通过实务介入,力争实现干预目标,证明个案工作的介入价值和效果,最后对整个行动过程进行反思,提炼社会工作介入随迁子女心理帮扶的本土经验。通过个案介入,案主最终恢复了社会交往、心理健康,干预目标达成,证明个案工作介入随迁子女“转学”期的心理帮扶是有效的。通过对行动研究整个历程的总结发现,个案工作介入...
【文章来源】: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国内研究成果统计
第 3 章 理论视角与研究设计索社会工作介入随迁子女心理帮扶的个案方法,并通过对实务过程的总结反思,力争在工作原则、模式、方法和技术、工作者角色等方面有新的发现,提炼出有价值的本土经验。抓住两条脉络线进行介入和研究,第一,实务介入借鉴了社会工作的通用过程模式,按照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这六个步骤来开展个案服务;第二,理论研究围绕定选题、选理论、找问题、立目标、聚焦服务、做评估、终升华这六个环节来进行。具体研究框架如下图 3-1:
图 4-1 小新的社会生态系统图综上,笔者发现案主的心理问题分别为:恐惧转学、交友观念偏激、对未来感到迷茫。对应的需求分别为:减轻恐惧、改变不当交友观、认清未来。4.1.3 预估通过观察,小新的精神状态为持续性深夜入眠(深夜 12 点—凌晨 1 点)、偶尔出现失眠、上课时精神不济,持续表现为焦虑;情绪表现为提及交友困境时悲伤、愤怒并存,提及转学时无奈、逃避交织;交友行为是孤独一人的状态已持续数月;对转学所持态度为家庭对此的态度一直是温吞消极,小新的态度则是逃避和不安,最终导致了焦虑;小新的 QQ 空间动态显示小新夜晚会突然醒来,并且哭泣,多愁善感,以泪洗面,透露着如朝阳般的青春期不该有的悲伤和绝望。截取 SCL-90 中焦虑和人际关系因子的相关试题,组成新的量表,通过测量,小新焦虑因子部分总分为 27,人际关系因子部分总分为 23,均高于正常值,表明小新的焦虑表现较明显,个体人际关系较为敏感,人际交往中自卑感较强,并
本文编号:3141479
【文章来源】: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国内研究成果统计
第 3 章 理论视角与研究设计索社会工作介入随迁子女心理帮扶的个案方法,并通过对实务过程的总结反思,力争在工作原则、模式、方法和技术、工作者角色等方面有新的发现,提炼出有价值的本土经验。抓住两条脉络线进行介入和研究,第一,实务介入借鉴了社会工作的通用过程模式,按照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这六个步骤来开展个案服务;第二,理论研究围绕定选题、选理论、找问题、立目标、聚焦服务、做评估、终升华这六个环节来进行。具体研究框架如下图 3-1:
图 4-1 小新的社会生态系统图综上,笔者发现案主的心理问题分别为:恐惧转学、交友观念偏激、对未来感到迷茫。对应的需求分别为:减轻恐惧、改变不当交友观、认清未来。4.1.3 预估通过观察,小新的精神状态为持续性深夜入眠(深夜 12 点—凌晨 1 点)、偶尔出现失眠、上课时精神不济,持续表现为焦虑;情绪表现为提及交友困境时悲伤、愤怒并存,提及转学时无奈、逃避交织;交友行为是孤独一人的状态已持续数月;对转学所持态度为家庭对此的态度一直是温吞消极,小新的态度则是逃避和不安,最终导致了焦虑;小新的 QQ 空间动态显示小新夜晚会突然醒来,并且哭泣,多愁善感,以泪洗面,透露着如朝阳般的青春期不该有的悲伤和绝望。截取 SCL-90 中焦虑和人际关系因子的相关试题,组成新的量表,通过测量,小新焦虑因子部分总分为 27,人际关系因子部分总分为 23,均高于正常值,表明小新的焦虑表现较明显,个体人际关系较为敏感,人际交往中自卑感较强,并
本文编号:31414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141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