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思潮意识形态性分析框架的比较:马克思与韦伯
发布时间:2021-05-12 11:44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既是马克思也是韦伯的基本问题,它的展开构成了韦伯意义上的合理化过程,它也表征马克思意义上的社会关系异化过程,构成了他们对现代工业资本主义发展与传统文化与宗教信仰解体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这一问题展现他们一种独特分析框架:围绕市民社会的历史和现实路径以及知识和理论的逻辑的相互作用,检审和揭示其内在矛盾,梳理和反思意识形态在社会转型中作用。这也是他们思想的实质界分。当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在经历着更深刻的变化,这一问题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的前沿问题,也具有新的时代性涵义。
【文章来源】:贵州社会科学. 2020,(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物化是现代人的普遍“命运”
二、意识形态虚伪的假象根源于人的异化
三、合理化构成世界的祛魅
四、生产领域是韦伯思想的限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复杂现代性”框架下的核心价值建构[J]. 冯平,汪行福,王金林,孙向晨,徐洪兴,邓安庆. 中国社会科学. 2013(07)
[2]马克斯·韦伯:基于中国语境的再研究[J]. 苏国勋. 社会. 2007(05)
本文编号:3183352
【文章来源】:贵州社会科学. 2020,(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物化是现代人的普遍“命运”
二、意识形态虚伪的假象根源于人的异化
三、合理化构成世界的祛魅
四、生产领域是韦伯思想的限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复杂现代性”框架下的核心价值建构[J]. 冯平,汪行福,王金林,孙向晨,徐洪兴,邓安庆. 中国社会科学. 2013(07)
[2]马克斯·韦伯:基于中国语境的再研究[J]. 苏国勋. 社会. 2007(05)
本文编号:3183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183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