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务工青年群体的微信使用与家庭关系研究 ——基于外出到北京市的青年务工群体的调查
发布时间:2021-07-17 15:17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和城镇年轻人不再受到地域限制,选择走出家乡外出务工,到天南海北寻找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广阔和流动的生存和发展平台。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如火如荼,由互联网催生出的各种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其中,微信作为社交软件的代表,不断发展、完善自身,成为一款普及化应用的国民软件,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移动性社交场景中最广泛的应用。当下,身处异乡的外出务工青年群体,微信是他们社交应用的首选,尤其是在与家人、家庭的联系和交往中。在一定程度上,微信已经深度嵌入外出务工青年的家庭关系,成为外出务工青年群体与亲人、亲族之间的主要联系方式,成为远距离家庭关系维护和维系的主要纽带。外出务工青年群体使用微信与家人联系和交往,创造了新时代家庭关系的新情境,不仅让他们实现了线上重聚,而且成为他们家庭生活和情感建构的重要结构性要素。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外出务工青年群体的微信使用进行研究,以使用与满足理论、媒介情境理论为基础进行深度剖析,主要研究外出务工青年群体基于家庭交往的微信使用行为及其对家庭关系的影...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问卷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
外出务工青年群体的微信使用13图2-2问卷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此次问卷调查中,已婚和未婚的人数分别为143人、158人,占比分别为47.51%、52.49%。图2-3问卷调查对象的婚姻情况二半结构访谈对象基本信息本研究中,半结构访谈法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从细微处着眼,捕捉更加细节性、动态性的信息。本次共选取20位访谈对象,男性女性各10位,已婚9位、未婚11位,籍贯遍布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这七大区域。因此,本次的访谈对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一
外出务工青年群体的微信使用13图2-2问卷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此次问卷调查中,已婚和未婚的人数分别为143人、158人,占比分别为47.51%、52.49%。图2-3问卷调查对象的婚姻情况二半结构访谈对象基本信息本研究中,半结构访谈法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从细微处着眼,捕捉更加细节性、动态性的信息。本次共选取20位访谈对象,男性女性各10位,已婚9位、未婚11位,籍贯遍布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这七大区域。因此,本次的访谈对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型家庭关系创建[J]. 刘晓辉.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0(02)
[2]社交网络的视觉成瘾机制研究——基于微信朋友圈的示例[J]. 吕欣,王俊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12)
[3]空间变迁与关系重构:微信绘制的土家村民家庭图景——对一个土家村落的民族志研究[J]. 彭晨,罗翔宇.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4]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家庭文化传播研究[J]. 孙丽群. 大众文艺. 2019(18)
[5]微信红包使用影响因素:基于社会心理与社会资本视角[J]. 刘毅,卢雨楠.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08)
[6]朋友圈缘何而发:社会心理视阈下大学生微信自我呈现策略及影响因素研究[J]. 李耘耕,朱焕雅. 新闻记者. 2019(05)
[7]使用与满足: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调查研究[J]. 汤雯. 传播力研究. 2019(05)
[8]双重货币时代微信红包的媒介功能演进[J]. 张雷,李亚芳.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9]成人初显期人群的数字媒介家庭沟通与隐私管理:一个扎根理论研究[J]. 曾秀芹,吴海谧,蒋莉. 国际新闻界. 2018(09)
[10]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实证研究[J]. 刘毅.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08)
硕士论文
[1]微信使用对大学生家庭亲子关系的影响研究[D]. 罗珍珍.河南大学 2019
[2]微信对亲子关系影响的实证研究[D]. 汤雯.安徽大学 2019
[3]基于实现幸福感的老年人微信使用动机研究[D]. 于博.东北师范大学 2019
[4]数字媒介时代藏民族家庭的文化反哺现象[D]. 才让草.西北民族大学 2019
[5]“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的老年人微信接触研究[D]. 张涵静.南昌大学 2019
[6]数字反哺与中学生家庭关系研究[D]. 吴青月.西南大学 2019
[7]传播仪式观视角下红包文化的网络演化研究[D]. 江佳妮.广西大学 2018
[8]代际传播的反哺研究[D]. 刘锦.广西大学 2018
[9]不同用户群体微信使用差异的实证研究[D]. 刘傲嫣.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
[10]微信朋友圈中家庭代际互动研究[D]. 薛翔.沈阳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288424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问卷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
外出务工青年群体的微信使用13图2-2问卷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此次问卷调查中,已婚和未婚的人数分别为143人、158人,占比分别为47.51%、52.49%。图2-3问卷调查对象的婚姻情况二半结构访谈对象基本信息本研究中,半结构访谈法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从细微处着眼,捕捉更加细节性、动态性的信息。本次共选取20位访谈对象,男性女性各10位,已婚9位、未婚11位,籍贯遍布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这七大区域。因此,本次的访谈对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一
外出务工青年群体的微信使用13图2-2问卷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此次问卷调查中,已婚和未婚的人数分别为143人、158人,占比分别为47.51%、52.49%。图2-3问卷调查对象的婚姻情况二半结构访谈对象基本信息本研究中,半结构访谈法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从细微处着眼,捕捉更加细节性、动态性的信息。本次共选取20位访谈对象,男性女性各10位,已婚9位、未婚11位,籍贯遍布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这七大区域。因此,本次的访谈对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型家庭关系创建[J]. 刘晓辉.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0(02)
[2]社交网络的视觉成瘾机制研究——基于微信朋友圈的示例[J]. 吕欣,王俊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12)
[3]空间变迁与关系重构:微信绘制的土家村民家庭图景——对一个土家村落的民族志研究[J]. 彭晨,罗翔宇.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4]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家庭文化传播研究[J]. 孙丽群. 大众文艺. 2019(18)
[5]微信红包使用影响因素:基于社会心理与社会资本视角[J]. 刘毅,卢雨楠.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08)
[6]朋友圈缘何而发:社会心理视阈下大学生微信自我呈现策略及影响因素研究[J]. 李耘耕,朱焕雅. 新闻记者. 2019(05)
[7]使用与满足: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调查研究[J]. 汤雯. 传播力研究. 2019(05)
[8]双重货币时代微信红包的媒介功能演进[J]. 张雷,李亚芳.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9]成人初显期人群的数字媒介家庭沟通与隐私管理:一个扎根理论研究[J]. 曾秀芹,吴海谧,蒋莉. 国际新闻界. 2018(09)
[10]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实证研究[J]. 刘毅.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08)
硕士论文
[1]微信使用对大学生家庭亲子关系的影响研究[D]. 罗珍珍.河南大学 2019
[2]微信对亲子关系影响的实证研究[D]. 汤雯.安徽大学 2019
[3]基于实现幸福感的老年人微信使用动机研究[D]. 于博.东北师范大学 2019
[4]数字媒介时代藏民族家庭的文化反哺现象[D]. 才让草.西北民族大学 2019
[5]“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的老年人微信接触研究[D]. 张涵静.南昌大学 2019
[6]数字反哺与中学生家庭关系研究[D]. 吴青月.西南大学 2019
[7]传播仪式观视角下红包文化的网络演化研究[D]. 江佳妮.广西大学 2018
[8]代际传播的反哺研究[D]. 刘锦.广西大学 2018
[9]不同用户群体微信使用差异的实证研究[D]. 刘傲嫣.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
[10]微信朋友圈中家庭代际互动研究[D]. 薛翔.沈阳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2884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288424.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