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极端干旱区绿洲农村居民点格局分析——以皮山县绿洲为例

发布时间:2021-09-28 04:57
  基于2016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提取居民点空间分布信息,结合定性定量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以"极化效应"与"亲水效应"为契机,分析极端干旱区皮山县绿洲农村居民点分布的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研究区居民点集中分布于乡镇中心腹地,随着辐射半径的增大,居民点规模逐渐降低,空间集聚较为明显。团状型乡镇中心腹地呈现高值(HH)集聚现象,随着辐射半径的增大,逐渐呈现高值主要由低值围绕的异常值(HL)和低值主要由高值围绕的异常值(LH)聚类情况,线型居民点分布大多为随机分布。越靠近行政中心的居民点布局形态越规则化、集中化、巨大化、空间连接程度越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极化效应"。随河流水源地辐射半径的增大,研究区居民点逐渐呈现集中化、复杂化,居民点空间连接度逐渐增高;线型居民点面积离散程度逐渐降低,面积悬殊逐渐增大;团状型居民点面积离散程度逐渐升高,面积悬殊逐渐增大。 

【文章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2020,59(14)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极端干旱区绿洲农村居民点格局分析——以皮山县绿洲为例


皮山县绿洲土地利用现状

空间分布,农村居民点,绿洲,空间分布


核密度分析法是分析点要素在空间上聚集特征的重要方法。本研究将居民点面状要素转为点状要素,利用ArcGis 10.2核密度分析工具,基于不同搜索半径试验效果,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23],设置搜索半径为1 000 m,输出栅格大小为100 m,采用自然段点法将居民点分布密度分为5类,结果如图2所示。研究区内农村居民点分布主要在乡镇中心较为集聚,随着与乡镇距离的增加,居民点分布密度逐渐降低,表现出较强的极化特征。相比较于国道以北区域,国道以南区域居民点密度随与乡镇中心距离的增加,分布密度降低速率更甚。团状集聚型居民点发展过程中,居民区规模逐渐向四周扩张,分布密度逐渐降低。3.3 绿洲农村居民点“极化”“亲水”分析

居民点,极化效应,亲水性


为研究皮山县绿洲居民点的“极化效应”和“亲水性”特征,需进行居民点分布规模与乡镇中心、河流之间的定量分析。为了避免由于面状要素之间的空间邻接而导致距离运算为零的情况,本研究将上节的点状居民点要素与行政中心、河流要素进行空间邻域分析,得到居民点分布与乡镇中心、河流以及居民点之间的最近邻定量分析模型,如图3所示。绿洲农村居民点分布的极化效应和亲水性特征表现为相对于全绿洲居民点分布与乡镇中心的距离关系,城郊环绕型与团状集聚型居民点极化效应较为明显,定量分析表明团状集聚型与城郊环绕型99%的居民点分布在距离乡镇中心15 000 m范围之内,且团状集聚型居民点“极化”特征更为明显,河流沿线型居民点更多表现出高“亲水性”特征,相比较于整个绿洲居民点、城郊环绕型和团状集聚型居民点,河流沿线型居民点沿河分布的特征十分明显,99%的居民点分布在距离河流2 500 m范围之内,虽然居民点数量较多,但平均面积远低于其余两类居民点,在规模化与“极化效应”上表现并不突出。3.4 绿洲农村居民点空间集聚性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干旱区绿洲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演变及机制分析[J]. 师满江,颉耀文,曹琦.  地理研究. 2016(04)
[2]基于局部空间自相关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分区[J]. 熊昌盛,谭荣,岳文泽.  农业工程学报. 2015(22)
[3]公安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影响因子评价——基于GWR的空间异质性分析[J]. 郑文升,姜玉培,李孝环,罗静,王晓芳.  人文地理. 2015(05)
[4]城郊聚落景观的集聚特征分析方法选择研究[J]. 刘焱序,王仰麟,彭建,袁媛,马晶,魏海.  地理科学. 2015(06)
[5]基于耕地质量指数局部空间自相关的耕地保护分区[J]. 韦仕川,熊昌盛,栾乔林,胡月明.  农业工程学报. 2014(18)
[6]巩义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 海贝贝,李小建,许家伟.  地理研究. 2013(12)
[7]京郊卫星城区域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特征分析[J]. 李灿,张凤荣,姜广辉,朱泰峰,张佰林.  农业工程学报. 2013(19)
[8]基于核密度估算的路网格局与景观破碎化分析[J]. 蔡雪娇,吴志峰,程炯.  生态学杂志. 2012(01)
[9]基于耦合关系的干旱绿洲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研究——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J]. 高小琛,石培基,潘竟虎,吕立刚.  地球科学进展. 2011(10)
[10]经济发达区农村居民点整理驱动力与模式——以浙江省嵊州市为例[J]. 谷晓坤,陈百明,代兵.  自然资源学报. 2007(05)



本文编号:34112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4112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3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