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流动中的社会交往与文化沟通——城市传播视角下的越南边民跨境生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0 16:05
跨国生计和实践促成的流动,使越南边民成为边境城市文化的参与者。而在与中国人及当地社会生活展开交往互动的过程中,中越两国边民共同构筑起一个交叠着地理生态、经济市场等特征的新的社会文化空间。从城市传播的视角入手,将这种充满跨国文化和复杂网络的社会文化空间视为"可交往城市"。在这个空间中,越南边民不仅通过商业往来、职业选择等流动的方式融入当地社会,同时,更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和国内国外社群保持线上的联络与沟通,从而将"可交往"更深入地延伸至网络空间。聚焦中越边境口岸城市越南边民的跨国流动,通过呈现流动中草根群体的城市生活与日常交往,分析因流动的空间、交通工具、职业、信息、社会关系编织和型构起来的新的城市网络,从而探讨越南边民与中国当地居民共同塑造出的"可流动性"。最终,探讨跨国流动如何成为一种塑造新的城市文化与空间的重要力量。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口岸城市与跨国流动
(一)流动的空间和地点
(二)流动的工具
(三)流动的职业
(四)流动的媒体网络
二、流动中的社会交往与文化沟通
(一)生计策略与日常交往
(二)文化沟通与社会融入
三、城市传播视角下“可交往”的边境口岸城市
(一)流动催生新的边境城市
(二)人与城市的“可交往”
(三)个体互动促成人与人的“可交往”
四、“流动”切入边境城市传播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传播的研究进路及理论创新[J]. 孙玮.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12)
[2]论西北边境口岸的特点及发展路径[J]. 徐黎丽,杨亚雄.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3]可沟通:构建现代城市社会传播网络[J]. 孙玮. 探索与争鸣. 2016(12)
[4]流动性视角下边界的空间实践及其意义——以云南省河口县中越边境地区X村为例[J]. 唐雪琼,杨茜好,钱俊希. 地理研究. 2016(08)
[5]个体空间:基于移民生活史的空间解读[J]. 丁月牙. 民族研究. 2014(04)
[6]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边界——研究综述与启示[J]. 唐雪琼,杨茜好,钱俊希. 地理科学进展. 2014(07)
[7]走向交往城市——社会学视角下城市规划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进阶[J]. 朱霞,侯冰婕. 城市发展研究. 2013(09)
[8]论跨国主义及其理论贡献[J]. 丁月牙. 民族研究. 2012(03)
[9]地缘安全视阈下的我国西部跨界民族关系[J]. 李琪.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本文编号:3717067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口岸城市与跨国流动
(一)流动的空间和地点
(二)流动的工具
(三)流动的职业
(四)流动的媒体网络
二、流动中的社会交往与文化沟通
(一)生计策略与日常交往
(二)文化沟通与社会融入
三、城市传播视角下“可交往”的边境口岸城市
(一)流动催生新的边境城市
(二)人与城市的“可交往”
(三)个体互动促成人与人的“可交往”
四、“流动”切入边境城市传播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传播的研究进路及理论创新[J]. 孙玮.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12)
[2]论西北边境口岸的特点及发展路径[J]. 徐黎丽,杨亚雄.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3]可沟通:构建现代城市社会传播网络[J]. 孙玮. 探索与争鸣. 2016(12)
[4]流动性视角下边界的空间实践及其意义——以云南省河口县中越边境地区X村为例[J]. 唐雪琼,杨茜好,钱俊希. 地理研究. 2016(08)
[5]个体空间:基于移民生活史的空间解读[J]. 丁月牙. 民族研究. 2014(04)
[6]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边界——研究综述与启示[J]. 唐雪琼,杨茜好,钱俊希. 地理科学进展. 2014(07)
[7]走向交往城市——社会学视角下城市规划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进阶[J]. 朱霞,侯冰婕. 城市发展研究. 2013(09)
[8]论跨国主义及其理论贡献[J]. 丁月牙. 民族研究. 2012(03)
[9]地缘安全视阈下的我国西部跨界民族关系[J]. 李琪.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本文编号:37170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717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