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信息技术对社区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及政策探讨

发布时间:2017-05-22 10:24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对社区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及政策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社区是居民生活居住的最基本单元,是社会基层矛盾的载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房制度经历了公有住房分配制度-住房商品化制度-保障住房制度的变迁,建设模式由政府逐渐演变为开发商主导。然而随着新型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社区人口流动性的不断增强,居民的邻里关系逐渐减弱,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逐渐缺失。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给社区建设提供了新的渠道,通过信息技术促进社区社会网络的构建、创新居民社区参与的新途径、完善社区服务的供给成为新时期社区建设的趋势。本文的研究目的即为探究信息技术的使用对社区社会资本的影响,为社区规划与建设提出建议。本文首先引入了社区社会资本的概念,对国内外社区社会资本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与小结。社区作为地域生活共同体,社区社会资本是其内核,对提升社区服务的运作效率、解决社区发展困境、提升社区和谐水平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对国内外社区社会资本测量体系进行综合借鉴的基础上,提出了社区社会资本的6个维度及其相应的测量指标。该6个维度为:社区社会网络、社会支持、信任、社区参与、社区凝聚力与归属感。在信息技术对社区社会资本影响的理论基础方面,延续了信息技术对社区社会资本的影响效应:抑制、促进和折中。在实证部分,本文以南京市的3类社区为调研对象:改制社区(原为单位社区)、商品房社区以及保障房社区,对南京市中心城区和城郊的44个社区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居民信息技术使用情况、社区社会资本、居民对社区建成环境的满意度以及居民社会经济属性。在对3类不同社区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社区建成环境满意度、居住时长为控制变量,以信息技术使用情况为自变量,社区社会资本为因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定量分析发现:社区信息平台使用水平、社区建成环境满意度、居住时长对社区社会资本的水平产生积极影响,而居民网络活动水平对社区社会资本的水平产生消极影响。另外,对社区社会资本的6个维度之间也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社区社会网络、社会支持、信任、社区参与、社区凝聚力与社区归属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最后,结合定量分析的结果以及笔者对南京市社区的实地调研,从社区的智慧化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等方面提出了社区未来建设的方向。建议构建以人为本的社区规划体系、完善社区服务平台、拓宽社区参与渠道以及居民互动平台,提升整体的社区社会资本水平。
【关键词】:信息技术 社区社会资本 影响机制 政策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2;C912.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9
  • 1.1 研究背景10-14
  • 1.1.1 新型城镇化推进社区规划建设转型10-11
  • 1.1.2 中国已经进入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期11
  • 1.1.3 信息化加速改变居民生活方式11-12
  • 1.1.4 智慧社区建设全面推进12-14
  • 1.2 研究意义14-15
  • 1.2.1 理论意义14
  • 1.2.2 实践意义14-15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15-17
  • 1.3.1 相关概念界定15-17
  • 1.3.2 研究对象17
  • 1.3.3 研究方法17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17-19
  • 1.4.1 研究内容17
  • 1.4.2 研究框架17-19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理论综述19-27
  • 2.1 社区社会资本内涵及测度方法19-23
  • 2.1.1 社区社会资本的内涵19
  • 2.1.2 社区社会资本的功能19-20
  • 2.1.3 社区社会资本的测度20-23
  • 2.2 社区社会资本的演变23-24
  • 2.2.1 国外社区社会资本的演变23
  • 2.2.2 国内社区社会资本的演变23-24
  • 2.3 社会资本的影响因素24-26
  • 2.3.1 信息技术与社区社会资本24-25
  • 2.3.2 建成环境与社区社会资本25-26
  • 2.4 研究述评26-27
  • 第三章 研究构思与数据获取27-37
  • 3.1 研究区域概况27-28
  • 3.2 结构方程模型思想与方法28-30
  • 3.2.1 模型基础28-29
  • 3.2.2 理论假设29-30
  • 3.3 模型初建与变量选取30-34
  • 3.3.1 潜在变量选取30-31
  • 3.3.2 结构关系假设31-32
  • 3.3.3 可测变量建立32-34
  • 3.4 数据来源34-37
  • 3.4.1 数据来源34-35
  • 3.4.2 基本数据35-37
  • 第四章 社区社会资本现状特征37-52
  • 4.1 社区社会资本现状特征37-47
  • 4.1.1 社区社会网络37-39
  • 4.1.2 社区社会支持39-41
  • 4.1.3 社区信任41-42
  • 4.1.4 社区参与42-44
  • 4.1.5 社区凝聚力44-46
  • 4.1.6 社区归属感46-47
  • 4.2 其它变量的现状特征47-50
  • 4.2.1 信息技术使用情况47-49
  • 4.2.2 建成环境满意度49-50
  • 4.3 本章小结50-52
  • 4.3.1 社区社会资本水平普遍有待提高50-51
  • 4.3.2 不同类型社区的居民在信息技术使用与社区社会资本存在差异51-52
  • 第五章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信息技术对社区社会资本影响要素分析52-67
  • 5.1 信度、效度分析52-56
  • 5.1.1 信度分析52
  • 5.1.2 效度分析52-56
  • 5.2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56-58
  • 5.2.1 模型初步构建56-57
  • 5.2.2 模型解释57-58
  • 5.3 模型拟合与修正58-60
  • 5.3.1 模型检验58-59
  • 5.3.2 模型修正59-60
  • 5.4 模型路径分析与评价60-65
  • 5.4.1 居民信息技术使用内部关系分析62
  • 5.4.2 社区社会资本影响因素62-64
  • 5.4.3 社区社会资本内部关系分析64-65
  • 5.5 本章小结65-67
  • 第六章 社会资本视角下社区规划建设的探讨67-71
  • 6.1 构建以人为本的规划体系,丰富社区规划内容67-68
  • 6.1.1 完善规划内容,明确社区规划的框架67
  • 6.1.2 推进社区规划师制度,鼓励多方参与社区规划67-68
  • 6.2 完善社区服务平台,提升居民办事满意度68
  • 6.2.1 提升公共服务,提高办事效率68
  • 6.2.2 整合市场资源,优化商业服务68
  • 6.3 拓宽社区参与渠道,提升社区治理水平68-70
  • 6.3.1 实现精细化管理,维护安全环境69
  • 6.3.2 鼓励社区参与,拓宽参与渠道69
  • 6.3.3 创新治理模式,实现“多元共治”69-70
  • 6.4 完善虚拟交往平台,打造和谐社区文化70-71
  • 6.4.1 建立虚拟交互平台,加强居民互惠互利70
  • 6.4.2 开展线上活动组织,丰富实体交往行为70-71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71-73
  • 7.1 主要结论71-72
  • 7.2 主要创新点72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72-73
  • 致谢73-74
  • 参考文献74-76
  • 插图和附表清单76-78
  • 附件 调查问卷78-81
  •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1-8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晶;甄峰;冯静;;信息时代联合办公空间的发展及其对创新的影响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年06期

2 冯静;甄峰;王晶;;信息时代城市第三空间发展研究及规划策略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06期

3 邓遂;;论城市商品房社区情感的生成:基础、障碍及建设路径[J];兰州学刊;2014年11期

4 周妍琳;;智慧城市解读与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考[J];建筑与文化;2014年08期

5 赵罗英;夏建中;;社会资本与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以北京市D区为例[J];学习与实践;2014年03期

6 张祖群;;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动态与基本内涵[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3年06期

7 张京祥;胡毅;赵晨;;住房制度变迁驱动下的中国城市住区空间演化[J];上海城市规划;2013年05期

8 孙中亚;甄峰;;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实践述评[J];规划师;2013年02期

9 李重照;刘淑华;;智慧城市:中国城市治理的新趋向[J];电子政务;2011年06期

10 付晓燕;;社交网络服务对使用者社会资本的影响——社会资本视角下的SNS使用行为分析[J];新闻界;2010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梁明珠;新型社区社会资本对居民参与影响的实证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年

2 许璇;移动社会化媒体使用对用户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对社区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及政策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54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854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a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