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时代的社会认同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网络化时代的社会认同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前,随着中国社会生活网络化程度的大幅提高,网络社会在中国迅速崛起,网络生活世界的参与者(网民)的数量得到井喷式增长。网络化时代的社会分化愈加剧烈,整合似乎变得更加困难。而中国社会承袭了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各种后果,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群体性、公众事件频繁在网络中发酵,使得社会多方面的社会信息迅速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的生活方式表现出虚拟化、自由性、即时性,这一方式又引发了一系列社会规范与秩序问题,也就是社会认同的危机。长期以来人们所追求的对生活世界的确定性的把握,受到了威胁,人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测、憧憬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社会分化变得更剧烈,整合更加迫切。关于网络化时代的社会认同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社会认同的机制是什么,认同需要通过什么路径得以实现,原子化的网络社会分化如何整合等问题需要及时的解决。传统社会下,社会关系处于“圈子”社会,在“圈子”内有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族缘关系。传统社会的认同机制是建立在社会关系之上的,所形成了血缘认同、地缘认同和族缘认同。而当现代化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传统社会关系受到冲击,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的形式出现了新的变化,那么社会认同的机制也随之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是不可避免的。网络化时代的社会交往关系变成“缺场交往”,“缺场交往”超越传统交往形式的局限,具有了交往的匿名性、交往形式的立体性和交往的超越时空性。建立在缺场交往基础之上,网络化的社会认同形成经历了原子化个体对象征性符号的关注,形成了想象共同体,表现为社会表象,当这一表象不断汇集和完善的时候,个体原子化形成想象集体,进而使人们拥有共同的认知,社会认同便得以诞生。通过将网络化时代的社会认同与传统社会的社会认同对比,探索出社会认同的新特质,弄清楚社会认同的基础在于现实的生活世界,并表现于网络世界。立足于社会认同的三个逻辑组成部分,个体认同的构成要素是心智、意识和反思性行动。通过自我意识——他人评价——个体认同机制形成。个体认同作为群体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基础,群体认同的要素是共同规范、集体意识和群体关系形式。经过自我认同--群体交往--群体议会--群体认同机制形成,其中群体议会促成了组织化群体的形成,组织化的群体,逐渐演变成为社会结构,为实现社会认同提供可能,而网络化时代的社会认同构成要素个体存在、社会评价和价值实现。社会认同机制中四种认同连接方式:个体——个体、个体——群体、群体——群体、群体——社会。这四种构建方式纵横交错在一起,在整个社会面貌涌现出抽象性的网络化社会认同。本研究正是通过分析网络化时代的个体认同的、群体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各个组成要素,得出社会认同的形成路径,从而得出网络化时代的社会认同的机制。为解决当前社会稳定发展提供有利的理论借鉴和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社会认同 机制 网络化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2.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一、绪论9-21
- (一) 研究缘起及选题价值9-10
- 1. 研究缘起9-10
- 2. 选题价值10
- (二)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阐释10-13
- 1. 社会认同10-12
- 2. 社会交往12
- 3. 社会群体12-13
- (三) 文献综述与观点创新13-20
- 1. 国外研究状况13-16
- 2. 国内研究状况16-20
- (四) 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20-21
- 1. 文献法20
- 2. 社会网络分析法20
- 3. 比较研究法20
- 4. 基本思路20-21
- 二、网络化时代的社会认同现状21-29
- (一) 社会认同的历史变迁21-25
- 1. 传统社会的社会认同21-22
- 2. 传统社会的社会认同变迁22-25
- (二) 网络化时代的社会认同发生逻辑25-29
- 1. 网络化时代的社会的交往25-26
- 2. 网络化时代的社会认同发生逻辑26-29
- 三、网络化时代的社会认同机制29-40
- (一) 个体认同机制29-33
- 1. 个体认同要素29-30
- 2. 个体认同的形成机制30-33
- (二) 群体认同机制33-36
- 1. 群体认同要素33-35
- 2. 群体认同的形成机制35-36
- (三) 社会认同机制36-40
- 1. 社会认同要素36-38
- 2. 社会认同的形成机制38-40
- 四、网络化时代的社会整合40-44
- (一) 三种认同机制的整合40-42
- 1. 个体认同与群体认同的整合40
- 2. 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的整合40-41
- 3. 群体认同与社会认同的整合41-42
- (二) 网络化时代的社会认同的整合建设42-44
- 1. 从传统思想中寻求整合文化的资源42
- 2. 培养亲密的社会网络,建立社会认同平台42
- 3. 推进网络社会文化建设,提高社会成员的主动性42-43
- 4. 加强网络管理,健全网络化社会的认同机制43-44
- 结语44-46
- 参考文献46-51
- 致谢51-52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会歌;;传统中国社会认同的路径逻辑与当代传承所系[J];青海社会科学;2015年05期
2 宋辰婷;;城市变迁进程中传统与现代性矛盾分析——以北京、巴黎和东京的比较为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3 宋辰婷;;网络时代的感性意识形态传播和社会认同建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4 刘少杰;;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的深刻变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5 王文彬;吴海琳;;互联网使用及其对社会认同的影响——基于CGSS2010数据的实证分析[J];江海学刊;2014年05期
6 邓志强;;网络时代社会认同的时空转换——基于时空社会学的分析视角[J];人文杂志;2014年08期
7 张原;;从“乡土性”到“地方感”:文化遗产的现代性承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8 王君健;;社会认同机制的建构初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9 王冠;;叙事分析:网络社会认同研究的方法[J];学习与探索;2013年07期
10 陆冬艳;;对社会认同的机制及获得社会认同条件的初探[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3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荣启;博客:网络互动行为的社会学探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本文关键词:网络化时代的社会认同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6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96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