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引力模型的东海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7 13:21
本文关键词:基于引力模型的东海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摘要】: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内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和相互关系,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规模、方向以及发展的可能性。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大量耕地被占用,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点布局散乱、用地粗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监管,这些问题均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步伐。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实质上是对农村发展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通过调整农村居民点的空间组织形式,改变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方向和进程,使得农村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因此,研究科学、合理优化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对解决上述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以江苏省东海县为例,探索农村居民点空间相互关系,分析影响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调整的关键因素,对引力模型加以修正,改进模型中的质量和距离参数,并运用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分别测算农村居民点与最近城镇之间的引力强度及各农村居民点自身之间的引力值,综合现状格局,提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方案。探索研究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的科学、高效途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农村居民点与最近城镇引力强度测算 综合考虑和农村居民点城镇化进程相关的规模因素,建立农村居民点城镇化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代替引力模型中的质量参数;使用农村居民使用常用交通工具日常出行所耗费的时间代替引力模型中的距离参数。根据修正后的引力模型计算得到农村居民点与最近城镇之间的引力强度,并根据计算结果将县域内农村居民点分成城镇化和非城镇化2类。 (2)农村居民点间相互作用引力值测算 以非城镇化的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农村居民点自身发展潜力的主要因素,构建发展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地理加权分析法量化因子,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图解建模法计算农村居民点发展潜力值,使用发展潜力值代替模型中的质量参数。在考虑各农村居民点自身间的引力作用时,采用“引力半径”对模型加以修正,提出“极限出行距离”的概念对该系数进行量化,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公式计算出非城镇化的农村居民点间的相互作用引力值。 (3)提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方案 统计各农村居民点的最强引力连接居民点,并两两连线,构建东海县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体系,结合各农村居民点自身的引力总值,综合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和历史变化趋势,确定各农村居民点未来发展的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提出不同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方案。 相关研究结论包括:(1)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利用改进的引力模型分开讨论农村居民点与城镇及农村居民点自身之间的引力强度,可以更为真实、科学地模拟并展示农村居民点空间相互关系,从空间结构优化的角度拓宽了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的思路。(2)在对引力模型的修正过程中,运用了地理加权分析法、等级赋分和函数赋分法、层次分析法、图解建模的方法计算东海县农村居民点城镇化潜力和发展潜力代替引力模型中的质量参数;设置通行速度,建立时间栅格,并结合引力半径计算农村居民点通行时间距离代替距离参数,修正后的模型在用于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研究时更为客观、科学。(3)利用农村居民点最强引力连接线揭示东海县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体系,可以直观且清晰地表现县域内村庄与村庄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强弱关系。(4)按照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体系,将东海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分成城镇化型、重点发展型、控制发展型、政策保留型和整理撤并型5类,提出了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的优化方案,为统筹城乡发展和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的“迁村并点”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 引力模型 空间格局优化 东海县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208;C912.8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1章 绪论13-23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3-14
- 1.1.1 选题背景13-14
- 1.1.2 研究意义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9
- 1.2.1 引力模型研究现状14-17
- 1.2.2 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研究现状17-19
- 1.2.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9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19-20
- 1.3.1 研究目标19
- 1.3.2 研究内容19-20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20-22
- 1.4.1 研究方法20
- 1.4.2 技术路线20-22
- 1.5 本章小结22-23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预处理23-28
- 2.1 研究区概况23-25
- 2.1.1 自然地理概况23-24
- 2.1.2 社会经济概况24-25
- 2.1.3 农村居民点分布概况25
- 2.2 数据源与数据预处理25-27
- 2.2.1 数据源25-26
- 2.2.2 数据预处理26-27
- 2.3 本章小结27-28
- 第3章 城镇与农村居民点相互作用引力强度测算28-42
- 3.1 农村居民点城镇化潜力评价28-34
- 3.1.1 评价指标选取28
- 3.1.2 数据标准化处理28-29
- 3.1.3 指标权重分析29-33
- 3.1.4 潜力评价33-34
- 3.2 时间距离测算34-38
- 3.2.1 通行速度划分34-36
- 3.2.2 通行时间栅格建立36
- 3.2.3 时间距离计算36-38
- 3.3 引力强度测算及分析38-41
- 3.3.1 引力模型重构38
- 3.3.2 引力强度测算38-39
- 3.3.3 引力强度分析39-41
- 3.4 本章小结41-42
- 第4章 农村居民点相互作用引力值测算42-58
- 4.1 农村居民点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42-51
- 4.1.1 影响因素分析42-43
- 4.1.2 农村居民点发展潜力影响因子选取43-44
- 4.1.3 因子量化处理44-48
- 4.1.4 权重分析48-51
- 4.2 农村居民点发展潜力测算及分析51-53
- 4.2.1 农村居民点发展潜力评价方法51-52
- 4.2.2 农村居民点发展潜力评价52-53
- 4.3 农村居民点时间距离测算53-56
- 4.3.1 引力半径53-54
- 4.3.2 时间距离计算方法54-55
- 4.3.3 时间距离计算结果55-56
- 4.4 农村居民点引力值计算56-57
- 4.5 本章小结57-58
- 第5章 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研究58-72
- 5.1 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体系构建58-61
- 5.1.1 引力总值58
- 5.1.2 最强引力农村居民点58-59
- 5.1.3 县域空间结构体系构建59-61
- 5.2 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61-71
- 5.2.1 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61-62
- 5.2.2 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分类62-63
- 5.2.3 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方案63-71
- 5.3 本章小结71-72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72-74
- 6.1 主要结论72-73
- 6.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73-74
- 参考文献74-78
- 致谢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庆武;卞正富;王桢;;基于空间分析的徐州市居民点分布模式研究[J];测绘科学;2009年05期
2 陈振杰;李满春;刘永学;;基于GIS的桐庐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2期
3 李海燕,李建伟,权东计;迁村并点实现区域空间整合——以长安子午镇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5年05期
4 贾维花;尹永宜;侯彩青;;基于TM影像的曲阜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景观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年03期
5 张凌云;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交叉弹性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年01期
6 叶舜赞;;关于村镇布局的宏观特点[J];地理科学;1985年02期
7 金其铭;我国农村聚落地理研究历史及近今趋向[J];地理学报;1988年04期
8 刘彦随;刘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地理学报;2009年10期
9 吴威;曹有挥;曹卫东;梁双波;;开放条件下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综合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J];地理研究;2007年02期
10 周永博;沙润;卢晓旭;侯兵;丁正山;;文化遗产旅游地意象空间扩散研究——以苏州园林为例[J];地理科学;2012年11期
,本文编号:5537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553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