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居委会尺度五普数据的昆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7 15:01
本文关键词:基于居委会尺度五普数据的昆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市场化改革使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分异速度加快,昆明市城市空间分异和居住隔离现象开始显现。加之,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开始兴起。但以往的研究未能突破社会空间统计分析的局限,忽视了数据空间属性的重要性。同时,其分析尺度局限于县区或街道级别,未能充分利用居委会小尺度的数据。本文通过居委会尺度人口普查属性数据及其空间地理单元的准确链接,研究了昆明市的社会空间分异现象,不仅有益于深化国内基于居委会小尺度数据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而且对昆明城市社会的发展规划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本文整理了城市社会空间和社会空间分异相关概念,梳理了国内外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相关研究,以此作为本研究的理论背景。继而以昆明市城区为案例,利用2000年昆明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居委会尺度的数据,进行了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提取了与人口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数据相关的40个变量,与研究区域内的431个居委会组成了40×431矩阵,运用因子生态分析法和社会区分析方法,提取了影响其社会空间结构的12个主因子,并通过分层聚类法得出了昆明市8个社会分区,探寻了各社会区之间的特征与空间差异;其次,基于昆明市社会空间分异模式与特征,探讨了其分异的影响要素及其作用;最后,根据上述研究分析了昆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社会效应,提出了昆明市空间分异的应对策略。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1)知识分子群体、学区家庭、新商品房购买者群体等12个因子构成了2000年昆明市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主因子;(2)2000年昆明市可划分为中等收入阶层居住区、经济适用房群体居住区和新精英阶层区域等八大类型社会分区,这些社会分区均呈现出较强的混合性特征;(3)分析表明,社会分配制度的更改、住房制度及其市场化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与旧城改造、城市发展的地理和历史因素、户籍制度改革、政府的城市管理与城市发展政策和全球化的综合作用促使了昆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产生;(4)客观而言,尽管昆明市社会空间分异产生了一定积极效应;但更应关注其引发诸如社会不公平现象频现、社会资源难以均衡分配和土地资源得不到高效持续利用等消极效应。
【关键词】: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社会空间分异 昆明城区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2.8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1章 绪论9-13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意义10-11
- 1.3 研究内容与可能的创新点11-12
- 1.3.1 研究内容11-12
- 1.5 研究框架12-13
- 第2章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综述13-26
- 2.1 相关概念13-14
- 2.1.1 城市社会空间13
- 2.1.2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13-14
- 2.2 国外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综述14-17
- 2.2.1 国外相关研究理论流派14
- 2.2.2 国外相关研究方法14-15
- 2.2.3 国外相关研究实践15-16
- 2.2.4 国外研究评述16-17
- 2.3 国内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综述17-26
- 2.3.1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18
- 2.3.2 国内社会空间分异内容研究18-21
- 2.3.3 国内相关测度研究21-22
- 2.3.4 国内相关机制研究22-24
- 2.3.5 国内相关社会效应与对策研究24
- 2.3.6 国内研究评述24-26
- 第3章 昆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实证分析26-43
- 3.1 数据来源与分析26-28
- 3.1.1 数据来源26-27
- 3.1.2 分析方法27-28
- 3.2 昆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因子生态分析28-39
- 3.2.1 因子生态分析的数据处理过程28-31
- 3.2.2 昆明市社会空间分异主要影响因子31-39
- 3.3 昆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聚类分析39-43
- 3.3.1 昆明市社会区数据处理39-40
- 3.3.2 昆明市城市社会区及其空间特征40-42
- 3.3.3 昆明市城市社会空间模式42-43
- 第4章 昆明市社会空间分异影响要素及其作用43-53
- 4.1 社会分配制度的改革是社会空间分异的根本动因43
- 4.2 住房制度及其市场化改革是社会空间分异的助推器43-46
- 4.3 土地制度的改革与旧城改造是社会空间分异的催化剂46-47
- 4.4 城市管理政策与城市规划是社会空间分异的控制阀47-48
- 4.5 户籍制度是社会空间分异的制度路径48-49
- 4.6 城市发展的惯性是社会空间分异的现实基础49-50
- 4.7 全球化是社会空间分异的加速器50-53
- 第5章 昆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效应分析53-57
- 5.1 积极效应53
- 5.2 消极效应53-54
- 5.3 对昆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引导54-57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57-59
- 6.1 研究结论57-58
- 6.2 研究展望58-59
- 参考文献59-66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66-67
- 致谢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秀香;;城市居住隔离的危害及出路探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陈艳;;城市住宅居住隔离现象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3 千庆兰,陈颖彪;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初步研究——以北京“浙江村”和广州石牌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2003年11期
4 邢兰芹,王慧,曹明明;1990年代以来西安城市居住空间重构与分异[J];城市规划;2004年06期
5 李志刚;薛德升;魏立华;;欧美城市居住混居的理论、实践与启示[J];城市规划;2007年02期
6 杨上广;王春兰;;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及其治理——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6年08期
7 吴启焰;域市社会空间分异的研究领域及其进展[J];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03期
8 黄怡;城市居住隔离及其研究进程[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5期
9 黄怡;;大都市核心区的社会空间隔离——以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3期
10 魏立华;闫小培;;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演进动力及其模式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万录;基于都市发展阶段论的城市居住隔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541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554111.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