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公共服务视角下的黑龙江省青少年再犯罪政府预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7 15:38

  本文关键词:公共服务视角下的黑龙江省青少年再犯罪政府预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公共服务 青少年再犯罪 政府预防


【摘要】:青少年犯罪作为世界范围内已被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难题。近年来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青少年犯罪问题较为突出,其中再犯罪问题更是引起了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高度关注。进入社会的转型时期,黑龙江省作为后进的经济发展区域,青少年再犯罪现象呈现出复杂多样性的特征,影响着社会稳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发展。从公共服务的视角出发,以黑龙江省现阶段青少年再犯罪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再犯罪青少年、监狱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公共服务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犯罪社会学理论、罪后预防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得出黑龙江省青少年再犯罪的总体态势平稳,再犯罪青少年占全部再犯罪人员的比重在逐年上升,揭示了黑龙江省青少年再犯罪预防上存在预防经费匮乏、管理机构冗多重叠、预防手段单一等问题及成因。通过对国内外政府对青少年再犯罪预防的经验借鉴,提出了完善青少年再犯罪方面的法律规范,加强青少年再犯罪预防工作中的政府作用以及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青少年再犯罪预警体系。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以政府预防为研究起点,提出以下政府在预防青少年再犯罪方面的对策和建议:首先,建立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预防主体,加强政府对青少年再犯罪的预防工作的支持力度;其次,完善青少年再犯罪政府预防的公共服务内容,建立健全完善的青少年再犯罪预防过程的联动协调机制;第三,创新青少年再犯罪预防的公共服务方式,成立青少年服务中心;最后,拓展青少年再犯罪预防的公共服务手段,构建社会主流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政府在履行其公共服务的主体责任时有缺失,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青少年再犯罪预防工作的顺利程度。因此,政府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应当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承担应有的责任,为青少年健康发展提供并营造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构建符合黑龙江省实际的青少年再犯罪预防对策、预防体系、预防机制。
【关键词】:公共服务 青少年再犯罪 政府预防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3.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4
  • 1 绪论14-2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4-15
  • 1.1.1 研究背景14
  • 1.1.2 研究目的14
  • 1.1.3 研究意义14-15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5-2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5-18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8-23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23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23-25
  • 1.3.1 研究内容23-24
  • 1.3.2 研究方法24-25
  • 1.4 研究路线与创新点25-27
  • 1.4.1 研究路线25-26
  • 1.4.2 创新点26-27
  • 2 青少年再犯罪政府预防理论基础27-30
  • 2.1 基本理论27-28
  • 2.1.1 相关概念界定27
  • 2.1.2 青少年再犯罪的特征27-28
  • 2.1.3 青少年再犯罪预防的原则28
  • 2.2 相关理论28-30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28
  • 2.2.2 社会互动理论28-29
  • 2.2.3 犯罪社会学理论29
  • 2.2.4 罪后预防理论29-30
  • 3 黑龙江省青少年再犯罪预防现状分析30-36
  • 3.1 黑龙江省青少年再犯罪现状分析30-33
  • 3.1.1 黑龙江省青少年再犯罪现状30
  • 3.1.2 黑龙江省青少年再犯罪的特点30-32
  • 3.1.3 黑龙江省青少年再犯罪成因32-33
  • 3.2 黑龙江省青少年再犯罪政府预防现状33-34
  • 3.2.1 突出青少年再犯罪社区预防作用33
  • 3.2.2 青少年再犯罪预防组织机构趋于多元化33-34
  • 3.2.3 预防青少年再犯罪的法制建设初步形成34
  • 3.3 黑龙江省青少年再犯罪政府预防存在的问题34-35
  • 3.3.1 青少年再犯罪预防经费匮乏34
  • 3.3.2 青少年再犯罪的管理机构冗多重叠34
  • 3.3.3 青少年再犯罪预防手段单一34-35
  • 3.4 黑龙江省青少年再犯罪政府预防存在问题的成因35-36
  • 3.4.1 政府关于青少年再犯罪预防的法规和规章尚不健全35
  • 3.4.2 青少年再犯罪预防的公共服务主体责任不清35
  • 3.4.3 青少年再犯罪预防协调联动机制不完善35-36
  • 4 国内外青少年再犯罪政府预防的经验借鉴36-39
  • 4.1 法国政府青少年再犯罪预防的经验36-37
  • 4.1.1 制定完备的法律法规36
  • 4.1.2 建立校园犯罪预防通知一指导体系36
  • 4.1.3 成立社区未成年人问题接待中心36-37
  • 4.2 湖北省青少年再犯罪政府预防的经验37-38
  • 4.2.1 加强预防工作的法制建设37
  • 4.2.2 建立家庭学校犯罪预防互动模式37
  • 4.2.3 开展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预防工作37-38
  • 4.3 国内外青少年再犯罪政府预防的经验启示38-39
  • 4.3.1 完善青少年再犯罪方面的法律规范38
  • 4.3.2 加强青少年再犯罪预防工作中的政府作用38
  • 4.3.3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青少年再犯罪预警体系38-39
  • 5 公共服务视角下的黑龙江省青少年再犯罪政府预防对策39-43
  • 5.1 以政府为主导的青少年再犯罪预防主体多元化39-40
  • 5.1.1 进一步加强政府对预防工作的支持力度39
  • 5.1.2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预防机制39-40
  • 5.1.3 强化学校教育阶段的政府预防责任40
  • 5.1.4 在政府统筹下增强家庭预防的基础功能40
  • 5.2 完善青少年再犯罪政府预防的公共服务内容40-41
  • 5.2.1 政府预防青少年再次犯罪的法规亟待逐步完备40-41
  • 5.2.2 公共服务的监管机制系统化41
  • 5.2.3 建立健全预防过程中的联动协调机制41
  • 5.3 创新青少年再犯罪预防的公共服务方式41-42
  • 5.3.1 加强基础性公共服务41
  • 5.3.2 完善社会性公共服务41-42
  • 5.4 拓展青少年再犯罪预防的公共服务手段42-43
  • 5.4.1 构建社会主流文化环境42
  • 5.4.2 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42-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9
  • 附录49-5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7-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防止青少年犯罪要过五关[J];世界教育信息;2000年01期

2 马春;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3 高中建;开放·流动·控制——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动态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0年06期

4 张千山;试论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00年06期

5 丛梅;防患未然与亡羊补牢——转型时期青少年犯罪动机分析及其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00年06期

6 李府仙,狄小华;文身与青少年犯罪[J];青年研究;2000年04期

7 孙淑敏;当代美国青少年犯罪成因研究[J];青年研究;2000年08期

8 杨征;社会文化环境与青少年犯罪[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0年01期

9 李府仙,狄小华;文身与青少年犯罪[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0年01期

10 固重;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锐利武器——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建龙;;远离辉煌的繁荣:青少年犯罪研究30年[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2 韩旭;;在虚拟与现实之间:青少年网络危机及其应对[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3 盖玉彪;习裕军;;论青少年犯罪中的网络因素[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4 金鑫鑫;;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刘宝山;;试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类型特征与预防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6 徐小媛;;传媒暴力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影响[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王志红;;网络的负面作用与青少年犯罪[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盖玉彪;习裕军;;论青少年犯罪中的网络因素[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9 徐小媛;;传媒暴力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影响[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10 方继民;傅强;;青少年侵财型犯罪的成因特点及防治对策探析[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健;防止青少年沉迷上网聊天[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2 刘茜;着力强化青少年法律意识[N];大众科技报;2007年

3 来宾市兴宾区良江镇初级中学 徐倩;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N];法治快报;2007年

4 ;汉中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题研讨会发言摘登[N];汉中日报;2007年

5 罗会银;我市大力推进青少年“免疫工程”[N];九江日报;2007年

6 田晓芳 作者单位:宁县人民政府;切实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N];陇东报;2007年

7 徐爱东;影响青少年犯罪四大主因[N];民营经济报;2007年

8 袁一多 谢建平 记者  陶婧;真情关爱 当好青少年“保护神”[N];南昌日报;2007年

9 宋广玉;青少年犯罪六成源于“无所事事”[N];南京日报;2006年

10 童小军;美国的青少年社会工作[N];中国社会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任之;青少年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外部特点和内隐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2 陶琳瑾;高特质愤怒青少年的宽恕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磊;青少年犯罪研究与立法设计[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全波;我国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及其预防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李瑞;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影响及预防[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4 周豪杰;互联网络诱发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防治对策[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5 张伟;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6 拉巴;拉萨市青少年犯罪状态分析与防治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董晶;当前中国青少年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宋玉;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德智;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综合治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文繁;现阶段青少年犯罪:状况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6353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6353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c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