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问卷编制及应用
本文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问卷编制及应用
【摘要】:安全感(security)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它在缓解个体压力、消除心理障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生代农民工(Newgeneration peasant-workers)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新兴人群,研究其安全感的现状特点及相关因素,不仅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价值。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问卷,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全国9个省市1062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调查。结论如下: 1、自编的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问卷由24个题目组成,分为健康安全、经济安全、公共安全、家庭安全、职业安全和认同安全共6个维度。 2、自编的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问卷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结构清晰,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调查或评估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的工具。得分越高,安全感越低。 3、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总体安全得分为74.92±17.864,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各个维度上的得分由低到高依次为认同安全,健康安全,经济安全,职业安全,公共安全,家庭安全。 4、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月收入、来源地、工作所在地、行业、务工时间9个变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在独生子女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5、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月收入、工作所在地、行业、务工时间等7个变量都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安全感 新生代农民工 问卷编制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6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部分 引言11-24
- 一、问题提出11-12
- 二、文献综述12-21
- (一)安全感的研究12-15
-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15-19
- (三)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的研究19
-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19-21
- 三、研究意义21-22
- (一)理论意义21-22
- (二)应用价值22
- 四、研究构想22-24
- (一)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的理论构想22-23
- (二)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的研究假设23-24
- 第二部分 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问卷的编制24-40
- 一、研究目的24
- 二、研究方法24-27
- (一)研究对象24-26
- (二)研究工具26-27
- (三)研究程序27
- (四)统计处理27
- 三、结果27-37
- (一)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深度访谈27
- (二)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开放式问卷27-28
- (三)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原始问卷28
- (四)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预测问卷28-32
- (五)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初试问卷32-34
- (六)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正式问卷34-37
- 四、讨论37-39
- (一)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问卷的结构与维度37-38
- (二)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问卷的信度与效度38-39
- 五、结论39-40
- 第三部分 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问卷的应用40-60
- 一、研究目的40
- 二、研究方法40-41
- (一)研究对象40-41
- (二)研究材料41
- (三)研究程序41
- (四)统计处理41
- 三、结果41-50
- (一)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的总体状况41-42
- (二)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的差异状况42-50
- (三)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的影响因素状况50
- 四、讨论50-57
- (一)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的总体分析50-52
- (二)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的差异分析52-56
- (三)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分析56-57
- 五、结论57-60
- (一)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的总体特征57
- (二)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的差异特点57-59
- (三)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的影响因素59-60
- 第四部分 总的结论60-62
- 一、结论60
- (一)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问卷的编制60
- (二)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问卷的应用60
- 二、建议60-62
- (一)问卷的模型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60
- (二)问卷的信效度需要进一步验证60-61
- (三)样本选取需要优化61
- (四)研究内容需要深化和扩展61-62
- 参考文献62-67
- 附录67-79
- 附录Ⅰ: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的深度访谈提纲67-68
- 附录Ⅱ: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的开放式问卷68-69
- 附录Ⅲ: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的原始问卷69-72
- 附录Ⅳ: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的预测问卷72-75
- 附录Ⅴ: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的初试问卷75-77
- 附录Ⅵ: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的正式问卷77-79
- 本人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论著及获奖情况一览表79-80
- 致谢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洪林;陈岸松;梁晓玲;;广州大学生社会心理安全的分析[J];青年探索;2008年05期
2 朱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特点及弹性发展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02期
3 吴丽;;0-3岁婴幼儿安全感缺失的后果及其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4 刘宝泉,李海燕;也谈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J];科学课;1997年04期
5 ;我的信心我作主[J];课堂内外(初中版);2004年06期
6 念桑子;;安全感,女人Vs男人[J];女性天地;2004年10期
7 ;编读往来[J];社区;2005年20期
8 蒋方舟;我为什么要当天才[J];中学生百科;2005年32期
9 刘晓亮;;我想要完美[J];初中生学习(英语阅读新概念);2006年10期
10 杨元花;谭凤娥;;大学生安全感发展与家庭环境因素的相关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元花;;初中生安全感发展的家庭动因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汪海彬;王道阳;姚本先;;1987~2008年我国安全感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朱江伟;刘海健;;安全感和风险预测的情绪启动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孙群;姚本先;;大学生安全感、人际信任及其关系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高姗姗;;大学生幽默风格与安全感关系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朱秀锋;;善于创造学习心理安全感[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7 李建民;;关于安全与和谐——从安全角度看矿区的和谐发展[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7辑)——第八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2007)论文集[C];2007年
8 尤扬斌;;浅谈海事安全与船员心理素质[A];安全理论与实践[C];2006年
9 韦芳;;浅谈孤残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矫正措施[A];二零零六年度全国第五次护理专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何绍辉;;“为承认而斗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剑宇;让安全感回归心灵[N];天津教育报;2008年
2 姬正强;汝阳县 率先在全市开展公众 安全感和执法满意度调查[N];洛阳日报;2009年
3 邓新建 刘志巍 刘毅;“大综治”助公众安全感上升[N];中山日报;2009年
4 记者 谢勇勇 朱莉娅;让群众安全感比去年再提升10%[N];六盘水日报;2010年
5 见习记者 朱帆;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N];温州日报;2010年
6 记者 卢维伟;厦门群众安全感达97.25%[N];厦门日报;2010年
7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五防”措施全力提升百姓安全感[N];人民公安报;2011年
8 张力 万海 本报记者 陶婧;西湖区:“六抓”提升公众安全感[N];南昌日报;2009年
9 付星玮 肖隆林 记者 谢松;以人为本着力提升公众安全感[N];南昌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崔晓波;确保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N];宝鸡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远;人格对心理健康状态影响的多因素分析、综合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2 杨华;隐藏的世界:湘南水村妇女的人生归属与生命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孙晓杰;社会资本与城市居民健康公平的关系[D];山东大学;2008年
4 谭锡斌;龙门山推覆构造带新生代热演化历史研究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机制的约束[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2年
5 李昱;中国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和谐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林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张传慧;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8 孙静;群体性事件的情感社会学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9 刘永春;在后现代性的地平线上[D];山东大学;2005年
10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澜骞;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感问卷编制及应用[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2 周芳名;乡村“关系疏离”与人体安全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颖;安全感的缺乏:《榆树下的欲望》中爱碧的悲剧解析[D];郑州大学;2013年
4 侯夏星;劳教所警察职业压力与安全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5 唐明皓;农村留守儿童应对方式对安全感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堂英;北京市流动儿童安全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7 庄海清;结构方程模型在城市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杨元花;初中生安全感发展的家庭动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菁;网络消费支付方式与消费者安全感的相关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李骊;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的学校动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36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836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