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风景与女性化的再现:对两个视觉文本中壮族身份文化表征的批判性解读
发布时间:2017-09-16 16:31
本文关键词:记忆中的风景与女性化的再现:对两个视觉文本中壮族身份文化表征的批判性解读
【摘要】:在文化研究视角下,少数民族的再现过程,可视为一种规定意义的话语实践。当前,在文化生产市场化的大潮下,涌现出一些新体裁。以壮族为例,相关的优秀作品有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旅游文化宣传片《美在广西》等。本研究旨在借鉴后殖民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的方法,批判性解读以上作品及其他壮族的文化产品,通过分析文本及影像,挖掘其隐含的意识形态。 引言提出贯穿本研究的问题:意义是如何在壮族的文化再现中建构的?第一章梳理了国内外学者所做的少数民族文化表征研究,涉及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文学及电影研究诸领域,并指出:现有文献纵向考察了半个多世纪来民族风格的形成和内涵,但是对近十年出现的文化产品,探讨仍显单薄。第二章考察了作品中呈现的自然生态、地域风景、原始生活、以及借此营造的向往情绪。第三章讨论了壮族文化的女性化表征,即通过四种策略构造出美丽单纯、顺从乖巧的理想女性形象的过程。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呼吁文化再现应注重刻画全面、真实的身份,增强少数民族主体的话语表达。通过文本细读和与电影的比较阅读,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壮族的文化再现延续了建国以来的影视作品中的民族风格:绚丽的服装、欢乐的歌舞、质朴天然的生活环境,加强和凸现了少数民族的他者身份;其次,在作品中,重点呈现的是女性形象,少数民族文化仿佛被女性化了,巩固了汉族的主流话语;最后,在市场导向的文化生产中,政治话语踪影全无,而少数民族的表征成为了一种符号欣赏和景观塑造,,少数民族女性身份如同商品般用以消费。
【关键词】:再现 少数民族 壮族 文化身份
【学位授予单位】:中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2.4
【目录】:
- Acknowledgments4-5
- Abstract5-6
- 摘要6-8
- Introduction8-13
- Rationale for the Study and Research Questions10-11
-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1-13
-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13-20
- 1.1 Ethnic Minorities and Han in China: A Constructionist Perspective13-14
- 1.2 Ethnic Minorities in Media14-15
- 1.3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ese Films15-17
- 1.4 Female Representations17-18
- Summary18-20
- Chapter Two Landscape, Memory and Group Identity20-35
- 2.1 Imagining Primitive Landscape and People20-29
- 2.1.1 Landscape21-26
- 2.1.2 Country Life26-29
- 2.2 Groups in Harmony29-30
- 2.3 Fragmented Memory of Past30-32
- 2.4 Anxiety for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32-34
- Summary34-35
- Chapter Three Voiceless Beauty: Feminization of Zhuang Culture35-54
- 3.1 Exoticization35-40
- 3.2 Eroticization40-42
- 3.3 Romanticization42-44
- 3.4 Homogenization44-49
- 3.5 Voiceless: Staged Authenticity49-51
- Summary51-54
- Conclusion54-57
- Endnotes57-59
- Works Cited59-63
- Bibliography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二仕;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菅志翔;;“族群”:社会群体研究的基础性概念工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邹华芬;;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身份认同表述[J];电影文学;2008年07期
4 董凯;;作为政治叙事的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J];电影艺术;2011年04期
5 李富强;;壮族是创造的吗?——与西方学者K.Palmer Kaup等对话[J];桂海论丛;2010年02期
6 高永久;朱军;;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民族研究;2010年02期
7 陈文益;邹惠玲;;美国印第安帕瓦仪式:印第安传统与文化身份的载体和表征[J];前沿;201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邹华芬;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1979-2008)[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翅勤;广西民族旅游宣传中的壮族女性形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64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864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