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家庭社会资本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适应中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9 22:24

  本文关键词:家庭社会资本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适应中的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农民工随迁子女 家庭社会资本 城市适应


【摘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已达3581万,农民工随迁子女问题已经引起多方面的关注。由于学习环境、生活方式、家庭环境的变化,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面临着日常生活、入学、社会交往和心理层面诸多方面的适应压力。近些年国内有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研究关注点由原来的入学问题转向城市适应方面。那么,随迁子女在城市适应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适应压力?家庭社会资本在他们应对压力的过程中是否起到“减压”作用?产生的效果有哪些?研究这一问题,不仅能够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对发挥家庭功能以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更快完成再社会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目的性抽样方法获得了对14名个案的半结构访谈与参与观察的研究资料,从而具体系统地呈现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适应压力,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方面的适应比较容易,在学习生活方面的适应较难,达到心理层面的适应最难,而心理层面的适应才是一个人真正完成城市适应的标志。本研究发现,家庭社会资本对随迁子女的城市适应有促进的作用,具体体现在结构性的家庭社会资本、家庭内社会资本和家庭外社会资本三个方面。首先,以家庭人口规模、家庭结构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为主要内容的结构性家庭社会资本能够提供给农民工随迁子女适应城市的基本条件,这些基础条件决定了他们在家庭中获得的文化投入;其次,家庭内的父母期望、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其他家庭成员亲密关系都能够作用于随迁子女的城市适应过程,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习惯、社会交往,有利于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和自我认同感的增强;最后,家庭外社会资本的合理利用也可以有效地促进随迁子女的适应,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来自外部世界的认同,二是共同的规范。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 家庭社会资本 城市适应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2.6;C913.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导论9-18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9-10
  • 第二节 研究现状10-16
  •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适应性的现状研究10-11
  •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适应性的比较研究和追踪研究11
  • 三、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研究11-12
  • 四、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适应过程或适应机制研究12
  • 五、家庭社会资本的研究12-15
  • 六、文献述评与本文的研究问题15-16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16-18
  • 一、研究目的16-17
  • 二、研究意义17-18
  • 第二章 研究设计18-26
  • 第一节 研究思路18
  • 第二节 研究内容18-19
  • 第三节 概念界定19-21
  •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19
  • 二、社会融合与城市适应19-20
  • 三、社会资本20-21
  • 四、家庭社会资本21
  • 第四节 研究方法21-26
  • 一、资料收集方法22
  •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22-24
  • 三、资料分析方法24-26
  • 第三章 研究资料呈现与分析26-61
  • 第一节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适应特征26-39
  • 一、整体适应状况26-28
  •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面临的适应压力28-39
  • (一)日常生活中的适应压力28-33
  • (二)学习方面的适应33-35
  • (三)社会交往方面的适应35-37
  • (四)心理层面的适应37-39
  • (五)小结39
  • 第二节 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社会资本作用分析39-61
  • 一、结构性的家庭社会资本与城市适应40-46
  • (一)家庭人口规模和结构40-42
  • (二)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42-44
  • (三)父母的文化投入44-46
  • (四)小结46
  • 二、家庭内的社会资本与城市适应46-55
  • (一)父母的期望46-48
  • (二)亲子关系48-51
  • (三)父母关系51-53
  • (四)家庭内的其他亲密关系53-55
  • (五)小结55
  • 三、家庭外社会资本与城市适应55-61
  • (一)邻里同事关系——共同的规范55-57
  • (二)家长—老师关系57-60
  • (三)小结60-61
  • 第四章 结论与研究不足61-65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61-63
  •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不足63-65
  • 参考文献65-68
  • 附录68-69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69-70
  • 致谢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锋;;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思考[J];沧桑;2008年03期

2 ;湖北省万户家庭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妇运;2009年10期

3 方浩翰;张力;;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效认定的再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韩玉萍;杨梦愚;晏静露;;农民工核心家庭融入城市的生计特征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5 蔡富有;苏联《青年共产党人》杂志谈青年人家庭产生的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09期

6 晓健,刘宁;再论小型化是家庭发展的趋势[J];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05期

7 木子;给您的家庭做个测试[J];少年儿童研究;2001年Z2期

8 邢铁;试论“宋型家庭”[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古尔科;钱守蕊;;大城市中的青年家庭[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7年07期

10 沈安安;试析上海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J];中国人口科学;198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惠静;;《重组家庭子女的青春期教育研究》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2 王瑛;;搞好“三理”教育的关键在家庭[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3 刘德枝;;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版编辑 本报记者 马晓晗 王跃生;“421”:未来的家庭结构主流?[N];中国社会报;2006年

2 吴帆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变迁及政策理论框架[N];中国人口报;2012年

3 ;关注农村非常规核心家庭[N];中国人口报;2009年

4 唐灿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家庭结构到家庭关系的转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李国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宅男宅女:日本家庭制度走向解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胡琪 张苹 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儿童家庭发展能力解析与测度[N];中国人口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康传义 实习生 韦林鹿;两类家庭最苦[N];陕西日报;2014年

8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李小彤;农民工流动伴随着农村家庭结构的悄然变化[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年

10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 宋健;中国家庭的规模与结构趋向[N];中国人口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邓遂;系统论视野下的乡村家庭突发事故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2 肖倩;制度再生产:中国农民的分家实践[D];上海大学;2006年

3 许沃伦;“祖荫”博弈与意义建构—大理白族“不招不嫁”婚姻的人类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胜杰;鲁西南农村青年女性的婚恋与家庭[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2 韩雅婷;家庭发展能力与养老模式选择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范增丽;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聊城大学;2015年

4 王晓婷;“家和万事兴”:家庭社会工作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5 丁怿;基于散居家庭环境的微型网络服务平台交互设计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6 崔U,

本文编号:9446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9446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8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