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基于手机的人际交往形态演变研究—媒介环境学视角

发布时间:2017-09-30 15:25

  本文关键词:基于手机的人际交往形态演变研究—媒介环境学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手机 交往形态 关系 场景 媒介环境学


【摘要】:一种媒介环境会影响和塑造使用主体的认知和行为习惯,媒介环境的变化也会带来交往场景的改变,进而导致主体之间的交往形态发生变化。我们在借助交流工具实现交往活动的同时,反过来又会被交流工具所再塑造。时下,无论是关系维护,还是社会关系拓展,手机几乎已成为人人能够感知的“社会事实”,是时下最普遍的通信交往工具。而手机这个重要载体也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态带来着深刻变革。本文旨在研究自手机出现以来,人际交往形态是如何被手机所一步步改变和塑造的,试图梳理出一条基于手机的人际交往形态的演变之路。本研究因循媒介环境学的理论视角,认为手机发展历程中每一种新功能的出现和流行都会建构出一种全新的媒介交往环境,而这种媒介环境又对该时期的人际交往形态带来着冲击和改变。笔者认为,到目前为止,基于手机的人际交往形态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时期的“熟人社交”阶段、数字移动电话时期的“泛熟人社交”阶段、第二代移动通讯技术时期的“半熟人社交”阶段和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时期的“扮熟人社交”阶段。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都满足了用户不断升级的人性化需求。然而,技术手段实现了联络的便捷,却也造成了人际关系的松散和扁平化。就像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在“延伸”的同时意味着“截除”,感官在“延伸”的同时意味着这部分感官的“弃用”。在市场化体制越来越深入的国度里,关系网逐渐转移至电子通讯录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变成了伦理本位与工具理性相掺杂的变体,关系发生了异化。当手机介入人们的日常交往,沟通固然变得更加便利了,可人与人之间也产生了无法拥抱的遥远,“交流的无奈”现象依然存在。了解这些,有助于发挥手机在当今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对于我们如何更好地生存和交流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手机 交往形态 关系 场景 媒介环境学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06;C912.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20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7-10
  • 一、研究缘起7-9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9-10
  • 第二节 已有成果的研究综述10-14
  • 一、“手机人际传播”研究综述10-12
  • 二、“媒介环境学”研究综述12-14
  • 第三节 研究方法14-16
  • 一、文献研究法15
  • 二、比较研究法15-16
  • 三、参与式观察法16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说16-20
  • 一、手机16
  • 二、人际交往形态16-17
  • 三、媒介环境学17-20
  • 第一章 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时期:“熟人社交”的延伸20-28
  • 第一节 作为变化原理的交往媒介:从固话到“大哥大”20-21
  • 第二节 模拟制式手机对于人际交往环境的构建21-24
  • 一、突破时空阻隔的符号环境22
  • 二、身份象征性的感知环境22-23
  • 三、等级分化加重的社会环境23-24
  • 第三节 “熟人社交”阶段:基于熟人列表的单向度交往24-28
  • 一、辅助型工具点缀日常化交往24-25
  • 二、“点对点”单向度的移动关系网25-26
  • 三、新型差序格局初步形成26
  • 四、“熟人社交”的延伸26-28
  • 第二章 数字移动电话时期:向“泛熟人社交”的转移28-36
  • 第一节 作为变化原理的交往媒介:从语音通话到手机短信文本互动28-29
  • 第二节 手机短信对于人际交往环境的构建29-32
  • 一、异步互动的符号环境29-30
  • 二、多感官交织的感知环境30-31
  • 三、文明风尚席卷的社会环境31-32
  • 第三节 “泛熟人社交”阶段:趋于同质化的批量交往32-36
  • 一、强化型工具延展日常社交32-33
  • 二、“点对点/面”的放射性传播路径33
  • 三、群发功能催生的同质化交往33-34
  • 四、向“泛熟人社交”的转移34-36
  • 第三章 第二代移动通讯技术时期:“半熟人社交”的形成36-43
  • 第一节 作为变化原理的交往媒介:从单一文本到多媒体文本会话36-37
  • 第二节 功能手机对于人际交往环境的构建37-39
  • 一、多节点无线互联的符号环境37
  • 二、高频次选择性的感知环境37-38
  • 三、去中心化格局的社会环境38-39
  • 第三节 “半熟人社交”阶段:以族群为核心的兴趣交往39-43
  • 一、伴随型工具指导日常社交39
  • 二、“面对点”的多维度兴趣社交39-40
  • 三、兴趣社交建构的手机族群40-41
  • 四、“半熟人社交”的形成41-43
  • 第四章 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时期:“扮熟人社交”的拟回归43-50
  • 第一节 作为变化原理的交往媒介:从键盘式手机到触屏智能手机43-44
  • 第二节 智能手机对于人际交往环境的构建44-46
  • 一、拟面对面交流的符号环境44-45
  • 二、在场与缺席混杂的感知环境45
  • 三、公私领域融合的社会环境45-46
  • 第三节 “扮熟人社交”阶段:惯常表演的角色交往46-50
  • 一、依赖型工具主导日常社交46-47
  • 二、“面对面”圈层群组交往模式47-48
  • 三、从后台走向前台的角色扮演48-49
  • 四、“扮熟人社交”的拟回归49-50
  • 结语50-54
  • 参考文献54-58
  • 后记58


本文编号:9489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9489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0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