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时期日本对朝“外交革新”及其对中朝宗藩关系的冲击
本文关键词:明治时期日本对朝“外交革新”及其对中朝宗藩关系的冲击
更多相关文章: 日本“外交革新” 日朝外交问题 中朝宗藩关系 云扬号事件 朝鲜开港
【摘要】:明治初年的"文书问题"引发了日朝之间的外交纠纷,然而日本改革幕藩体制下日朝外交模式的意图并未得到朝鲜方面的回应。日本对日朝外交的革新,在外交一元化的表象之下,也存在着前近代的外交模式与近代外交模式的冲突。日本多次尝试,也无法在事大主义与宗藩关系结构下取得对朝外交的突破。以"江华岛事件"为契机,日本尝试将日朝"外交革新"与中朝宗藩关系对立起来,并最终以条约的形式,在"朝鲜独立之邦"的名义之下,完成了与朝鲜建交。日本的对朝外交革新或可视为近代东亚地区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颠覆性变化的一个转捩点,中朝间的宗藩关系开始受到冲击。一方面,日本率先导入近代西方主导的国际外交秩序,并利用其为本国利益服务,从而对中朝两国国家利益造成伤害;另一方面,中朝两国相对滞后的对外观及其带来的外交政策的迟滞性,也在客观上阻碍了两国早期现代化的步伐。
【作者单位】: 大连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关键词】: 日本“外交革新” 日朝外交问题 中朝宗藩关系 云扬号事件 朝鲜开港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SS016) 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L13BZS009)
【分类号】:K313.41
【正文快照】: 引言德川幕府当政时期,日本与朝鲜王朝之间的交往以朝鲜通信使1出访日本为主要特征。1607年,因丰臣秀吉两次侵朝而中断的日朝关系得以恢复,两国外交往来主要以对马藩为中介来进行。德川幕府积极发展对朝关系,目的在于利用外交手段为其国内政治服务。因为朝鲜通信使的访日,可以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骅;;朝花文学社简介[J];同学少年;2008年10期
2 费驰;;清代中朝边境互市贸易的演变探析(1636—1894)[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3期
3 宋慧娟;李晓光;;简析《中朝商民水陆通商章程》对中朝关系的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4 ;普遍晪展反\ }0菌b0的宣P辰逃齕J];人民教育;1952年04期
5 胡正详;;d翄wW枦科[x委T醙的X1告f却齖O哰榕忻赖踂主﹠0菌b0犯的光i兆覽J];科学通报;1952年S1期
6 朴现圭;;东亚视域下的中朝海域问题(两篇)[J];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7 刘宝全;;明末中朝海路交通线的重开与中朝关系——以李民[驼詏鹊摹冻炻肌肺谋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柳岳武;;近代中朝交涉案件审理研究(1840-1895)[J];学术界;2012年05期
9 彭作禄;中朝“丝稠之路”辨考(下)[J];丹东师专学报;1995年04期
10 姜龙范;历史的留影:清代中朝两国的边疆政策[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英顺;;中朝实学文化之比较[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增香;;从中西文化成因对比看中朝现代化起步的尴尬[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林;;中朝友谊饭[A];正义之师 正义之战——《大江南北》纪念抗美援朝文选[C];2010年
4 王丽杰;林天岩;;鸭绿江中朝友谊桥至太平湾段航道通航重要性分析[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歌;发展文化交流 增进中朝友谊[N];人民日报;2009年
2 本报驻朝鲜记者 周之然;中朝积极开展文化交流[N];人民日报;2009年
3 记者 王坤宁;中朝合作出版《中朝大词典》[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4 记者 高吉龙;中朝罗先经济贸易区管理委员会挂牌运营[N];延边日报(汉);2012年
5 撰稿 CUBN 记者 郭安丽;中朝两国共建共管朝鲜“特区”罗先经贸区[N];中国联合商报;2013年
6 记者 任秋菊;2013中朝经贸说明会暨中朝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举行[N];丹东日报;2013年
7 ;中朝两国领导人就《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签订45周年联名互致贺电[N];人民日报;2006年
8 曾雄;刘清林到中朝村召开新农村建设现场会[N];湘潭日报;2007年
9 本报评论员;增进传统友谊 加强友好合作[N];人民日报;2009年
10 记者 杜守利;中朝圈河-元汀国境桥人员正常通行[N];图们江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曹志刚;当代中朝贸易发展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2 宋慧娟;清代中朝宗藩关系嬗变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姜秀玉;近代东亚中朝日三国的社会变革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4 权红;中朝政治外交关系研究(1949-2009)[D];延边大学;2010年
5 侯馥中;明代中国与朝鲜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陈慧;清代中朝图们江界务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燕;推进中朝经贸合作的战略与对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王卿君;中朝两国经济政策对两国经济贸易的影响[D];延边大学;2009年
3 郑钟云;近代中朝贸易述论(1840-1910)[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娅玲;中朝经贸关系的现状及展望[D];山东大学;2014年
5 丁元梅;中朝经贸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高攀攀;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蔡垂岳;明代中朝医药交流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8 郭宁宁;论近代“中朝”关系的演变(1840-1881)[D];扬州大学;2010年
9 于U,
本文编号:1006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1006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