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现代社会心理困境及其调适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交往理论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1-10-31 21:20
  社会心理困境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一直延续至今,是关系着人与社会存在、发展的极为普遍又非常重要的问题。从步入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以来,我国社会心理困境日益呈现上涨趋势。社会心理困境的日益严重对个人、群体以及社会的发展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社会交往理论的视角出发研究社会心理困境及其调适问题。通过对国内外社会心理困境及其调适理论材料的整理与研究,运用历史与逻辑一致法、比较法、系统分析法,从本质维度、系统维度与发展维度出发对社会心理困境及其调适进行研究。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交往理论,笔者按照本质维度、系统维度与发展维度这三重维度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交往理论进行了梳理。从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角度提出三重维度中本质维度的互动性与自主性特征,系统维度的多样性与独特性特征,发展维度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特征。本质维度中社会交往的本质取决于生产与分工的发展,社会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与本质规定,其发展推动了人的发展。社会交往是主体间交互关系与对象化活动的统一。系统维度中的社会交往作为系统的有机体,具有系统的各种特点,有自己的要素、结构、功能。发展维度中的社会交往就发展时间而言是从蒙昧野蛮时代进入到文明时代...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1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提出与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 学术梳理与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交往理论研究简述
        (二)国外现代社会心理困境及其调适研究
        (三)国内社会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研究
        (四)研究评述与总结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 研究难点与创新
        (一)研究难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社会交往的三重维度
    第一节 社会交往的本质维度——互动性与自主性
        一、 社会交往与生产、分工相互作用
        二、 社会交往关系着人的生存发展
        三、 社会交往是主体间交互关系与对象化活动的统一
    第二节 社会交往的系统维度——多样性与独特性
        一、 社会交往的系统性
        二、 社会交往的要素
        三、 社会交往的结构
        四、 社会交往的功能
    第三节 社会交往的发展维度——连续性与阶段性
        一、 从蒙昧野蛮时代进入到文明时代的社会交往
        二、 从地域交往扩大到世界交往
        三、 从依赖型交往发展为全面自由型交往
第二章 社会心理及其困境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社会心理的基本规定
        一、 社会心理的调节性与自持性
        二、 社会心理的复杂性与指向性
        三、 社会心理的累积性与变易性
    第二节 社会心理形成与发展的交往基础
        一、 社会交往是社会心理发生的基本来源
        二、 社会交往是社会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 社会交往是社会心理活动的重要目的
    第三节 社会心理困境的逻辑分析
        一、 社会心理困境的一般表现及影响
        二、 社会心理困境形成的基本原因
        三、 社会心理困境调适的主要途径
第三章 传统社会心理困境及其调适的追溯
    第一节 原始社会心理困境及其调适
        一、 原始社会心理困境的典型表现
        二、 原始社会心理困境形成的交往基础
        三、 原始社会心理困境的主要调适途径
    第二节 奴隶社会心理困境及其调适
        一、 奴隶社会心理困境的典型表现
        二、 奴隶社会心理困境形成的交往基础
        三、 奴隶社会心理困境的主要调适途径
    第三节 封建社会心理困境及其调适
        一、 封建社会心理困境的典型表现
        二、 封建社会心理困境形成的交往基础
        三、 封建社会心理困境的主要调适途径
第四章 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困境及其调适
    第一节 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困境的突出表现
        一、 形而上学的思维结构与对唯物主义辩证法的驳斥
        二、 以社会交往物化为基础的独立人格
        三、 现代西方社会剧变下的社会心理不适
    第二节 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困境的深刻缘由
        一、 社会交往全面物化与人的形式化独立
        二、 理性精神主导下的各种社会交往
        三、 社会交往与社会心理发展的剧变
    第三节 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困境及其调适
        一、 从心理应用方面给予关注
        二、 从社会制度方面给予调节
        三、 从理论研究方面给予指导
        四、 对其调适途径的批判
第五章 转型期中国社会心理困境及其调适的探索
    第一节 转型期中国社会心理困境的突出表现
        一、 传统思维方式仍延续与现代思维方式未普及
        二、 依附性人格的批判与独立性人格的待建
        三、 传统精神生活的危机与社会剧变的心理不适
    第二节 转型期中国社会心理困境的深刻缘由
        一、 异质性交往的互动低效与人的依附性
        二、 社会交往关系的转变与积极发展
        三、 社会交往与社会心理发展的代际断裂
    第三节 转型期中国社会心理困境调适途径的探究
        一、本质维度:有效适应与提升主体
        二、 系统维度:全面举措与定位调适
        三、 发展维度:历史审视与活在当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农民的心理问题和心理调适的思考[J]. 李姗姗.  经济研究导刊. 2012(22)
[2]从消极应对到积极调适:社会变迁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的心理调适[J]. 武怡堃,J.R.Oyebode.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04)
[3]转型时期的社会心理危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调适作用[J]. 郑海祥.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01)
[4]转型期的社会心理困境与心理调适[J]. 倪洪兰.  江海纵横. 2011(05)
[5]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 李建明,晏丽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02)
[6]浅析心理调适在工作中的运用[J]. 莫志刚.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10(06)
[7]文化传承中的变异与国民社会心理偏差的调适[J]. 胡江霞.  江汉论坛. 2010(10)
[8]70后,80后,90后的区别[J]. 莱利.  北方人(悦读). 2009(12)
[9]从“生存”到“发展”:金融危机下的农民工问题——基于“60后”、“70后”、“80后”三代农民工进城心态的差异研究[J]. 郎晓波.  中国青年研究. 2009(11)
[10]浅议心理危机干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朱亚洪,周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9(10)

博士论文
[1]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能力问题研究[D]. 姜卫平.中共中央党校 2010

硕士论文
[1]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学说及其当代价值[D]. 张琳琳.山东大学 2010
[2]转型期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失衡与引导[D]. 余玖珍.中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4688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4688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b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