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和而不同:民国学术史上的钱穆与顾颉刚

发布时间:2017-11-07 13:22

  本文关键词:和而不同:民国学术史上的钱穆与顾颉刚


  更多相关文章: 钱穆 顾颉刚 交往 学术论争


【摘要】:在民国学术界,钱穆与顾颉刚无疑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两位学者。两人的治学路径和方法"所同不胜其异",但学术上的分歧并没有妨碍他们成为"始终如一"的朋友。两人的交往,为20世纪的中国学人树立了一个"和而不同"的典范。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历史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钱穆与20世纪中国史学》(批准号:12YJA770008)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项目(第五期)《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批准号:J50106)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一顾颉刚年长钱穆2岁,属同辈中人。二人皆出身于书香世家,顾家为吴中望族,当年康熙下江南时,风闻顾家文风鼎盛,有“江南第一读书家”之誉。无锡七房桥钱家素以诗书传家,钱穆的曾祖父是国学生,祖父是邑庠生,父亲和叔父们也熟读四书五经,算得上是典型的书香之家。不过钱家到晚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勇;;钱穆与新考据派关系略论——以钱穆与傅斯年的交往为考察中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石兴泽;傅斯年与钱穆的交往和分歧[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顾德融;;试评顾颉刚与钱穆的友情和学术交流——兼谈当前文明起源的争论[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12期

4 王小婷;钱穆与古史辨派[J];泰山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5 洪认清;;顾颉刚的历史教学思想及其实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刘巍;《刘向歆父子年谱》的学术背景与初始反响[J];历史研究;2001年03期

7 赵建军;;钱穆学术史观的美学意义[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许刚;论钱穆与张舜徽对刘知几的评价[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郑善庆;;疑古学人孙次舟[J];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19期

10 李民;可贵的治学精神──悼念顾颉刚先生[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俐娜;;顾颉刚的古史研究及其意义[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2 张越;;《十批判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评价问题刍议[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3 章清;;“历史研究的单位”:“专门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唯;胡适与钱穆[N];团结报;2000年

2 南方日报记者 金强 林旭娜;他真有学问真有才[N];南方日报;2010年

3 陈勇;学者研讨传统学术转型[N];光明日报;2009年

4 历史学教授 罗志田;凡眼观真说胡适[N];南方周末;2010年

5 曾江;学者热议顾颉刚研究新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尤学工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教育:问题与启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陈远;关注当代文化生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8 张京华;顾颉刚:岂一个“才情”了得[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罗韦;用平凡的力量造就伟大的事业[N];中国民族报;2010年

10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师 唐小兵;矛盾体:五四之子顾颉刚[N];东方早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原;古史辨《诗经》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李波;吕思勉与二十世纪前半期的新史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黄海烈;顾颉刚“古史层累说”初探[D];吉林大学;2007年

4 彭国良;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D];山东大学;2007年

5 李扬眉;方法论视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东大学;2005年

6 侯宏堂;从陈寅恪、钱穆到余英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谢进东;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学解释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董恩强;新考据学派:学术与思想(1919—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Z腪,

本文编号:1152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152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5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