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二重证据法”与古书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7-12-21 10:40

  本文关键词:“二重证据法”与古书的反思 出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古书 疑古 释古 二重证据法


【摘要】:在现代学术两次集中对古书的反思中,疑古派学者与释古派学者都自觉地运用出土材料,各自对古书的观点进行论证,但观点却往往截然相反。受出土材料类型的影响,第一次对古书的反思主要集中于对史实的怀疑,进而扩展到对古书作出或伪或真的判定。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一系列新的出土材料多以古书的形式出现,所以,第二次古书的反思在观点上延续了疑古派和释古派的观点,在形式上转变为对古书的成书与流传的不同认识,对出土文献的不同解读为焦点。科学的做法是,应当结合出土古书和传世古书,对古书通例进行充分研究,运用"二重证据法"穷其流变,对古书的成书和传流等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古书的真、伪之争。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13XNH081”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学术界认为,现代学术史上有两次对于古书的集中反思。一次是上个世纪20年代兴起的疑古派,其特点是以书本论书本,主旨是对古书的怀疑;另一次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以李学勤先生为代表的“走出疑古”派,其特点是注重“二重证据法”,注重地下文献与传世文献的结合。因李学勤先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春梅;;去向堪忧的中国古典学——“走出疑古时代”述评[J];文史哲;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凌杰;;农业古籍辨伪述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2 刘宁;;“论”体文与中国思想的阐述形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傅荣贤;;出土简帛中的篇题木牍及其相关目录学问题[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年01期

4 解文超;《六韬》的文献著录与版本流传[J];图书与情报;2005年01期

5 陈莉;;从《汉书·艺文志》探索汉代典籍整理的特点[J];图书与情报;2009年03期

6 傅荣贤;;出土简帛在我国早期图书馆研究中的地位[J];图书与情报;2011年01期

7 周书灿;;东周文献对炎黄以前古史体系的构拟——兼论科学的中国古史体系重建的方法和理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李零;;跳出《周易》看《周易》——“数字卦”的再认识[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06期

9 张京华;;一些足以破解疑古思想的论述——现代学者关于古代书体书例的总结[J];湘南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欧天发;;祈愿类俗赋举要(二)[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乾耀;;《论语》与《儕子》中的孔子——“为学”与“为道”的两种思想[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2 李学勤;;论荣仲方鼎有关的几个问题[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3 孙赫;论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才引进[D];吉林大学;2011年

4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瑾;唐代方剂文献异文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鞠传文;汉代教育制度与汉代文学创作[D];山东大学;2011年

7 张维新;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8 伏俊连;俗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9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10 李雪山;商代封国方国及其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白云翔;顾智界;;中国文明起源研讨会纪要[J];考古;1992年06期

2 李学勤;出土文物与《周易》研究[J];齐鲁学刊;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齐家;疑古与走出疑古[J];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01期

2 郭沂;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典学的发展方向[J];孔子研究;2002年04期

3 王学典;;特约评论人语[J];文史哲;2006年02期

4 杨春梅;;去向堪忧的中国古典学——“走出疑古时代”述评[J];文史哲;2006年02期

5 王强;《古史新证》、《古文新证》辨析与近代史学[J];史学史研究;2003年01期

6 张京华;疑古何时走出?——田旭东博士新著《二十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读后[J];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07期

7 刘贵福;论钱玄同的疑古思想[J];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03期

8 张越;对信古、疑古、释古说的重新认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9 张利;;顾颉刚与钱玄同的学术关联[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陈荣军;;二重证据法考论[J];求索;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越;;《十批判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评价问题刍议[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宗廷虎;;陈垣的史讳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杨绪敏;;论明清时期《史通》的流传、整理和研究[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名春;“释古”与“证古”[N];学习时报;2010年

2 ;对话:走出“疑古”还是将“疑古”进行到底(上)[N];光明日报;2006年

3 郭齐勇;从“疑古”到“释古”[N];文汇报;2000年

4 徐坚;史学典范顾颉刚和古史辨运动[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 谭佳;在新的“释古”中回到“信古”[N];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郭沂;从“疑古”走向“正古”[N];光明日报;2002年

7 熊铁基;重新认识古书辨疑[N];光明日报;2002年

8 杨春梅;为“顾颉刚年”做个标点[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周书灿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谁是“古史三重证”的提出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曾江;学者热议顾颉刚研究新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周常林;罗振玉与清末民初历史文献学[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朱U,

本文编号:13157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3157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6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