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史家对历史编纂学的贡献
本文选题:宋代史家 + 历史编纂 ; 参考:《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02期
【摘要】:宋代史家在继承史学传统的基础上,不仅通过史学活动检验着前人的这些认识成果,也扩展了历史编纂学的范畴,实现了史学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本文通过对宋代史家在史书体裁、体例上的创新,对史料采择和历史叙事认识的梳理,揭橥他们在历史编纂学上的贡献。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 of historiography, the historians of the Song Dynasty not only tested these achievements through the activities of historiography, but also expanded the scope of historiography and realized another leap in the cognition of historiography. Through the innovation of the style and style of the history books of the Song Dynasty historian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data selection and historical narration this paper reveals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compilation.
【作者单位】: 福建省闽江学院历史学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研究》(2007JJD770089)的中期成果之一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宋馥香;《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历史叙事发展的高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瞿林东;苏冕与《会要》——为会要体史书创立1200周年而作[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2 周文玖,张子侠;最近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展望[J];安徽史学;2003年06期
3 李良玉;;孔子与历史教育[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4 卢东兵;;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独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5 罗炳良;赵翼对野史文献的认识与利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 汤城;;王夫之《春秋》学与史学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7 金仁义;;简论张须《通鉴学》的学术成就[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8 贾乃谦;;《诗经》——林业史基本文献[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李珍;近五十年来的中国民族史学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瞿林东,吴怀祺,陈其泰;从创立走向建设——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历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高少才;;论医史文献的内在关系及其学术价值[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12届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高少才;;论医史文献的内在关系及其学术价值[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罗炳良;;应当切实加强史学批评范畴研究[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4 白云;;再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基本范畴[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刘开军;;论“史权”——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范畴[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6 尤学工;;历史教育: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7 曹德良;;试论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以《文史通义》自刻本为中心的考察[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8 胡喜云;;魏晋南北朝皇朝史书编纂“序例”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云;20世纪30-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政治取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赵彩花;前四史论赞文体艺术及其文化内涵[D];复旦大学;2004年
3 胡尚元;建国后十七年史学领域的大批判[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4 张明华;《新五代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汪高鑫;董仲舒与两汉史学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左桂秋;明代通鉴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褚新国;塔西佗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纪峗;慧皎《高僧传》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陈宝云;学术与国家:《史地学报》及其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杨晓纯;散杂居回族经济与回汉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锦;叶向高《四夷考·北虏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杨必新;《魏书》“秽史”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何爱英;《左传》文体特征及其文化意蕴[D];河南大学;2001年
4 丁海燕;论《吕氏春秋》的史学成就[D];西北大学;2001年
5 呼东燕;论孔子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庆华;从《史记》、《汉书》看汉代妇女地位及其成因[D];湘潭大学;2003年
7 陈志扬;传统传记理论的终结:章学诚传记理论纲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王庆;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理论—论刘知几与章学诚[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安;从“真”到“通”: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体系化及其终结[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孙小泉;论刘知几的学术风格[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汪受宽;《左传》在历史文学上的两大特色[J];史学史研究;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吉;;国外蒙古历史编纂学研究论文、专著目录(1801—1973)[J];蒙古学信息;1983年03期
2 王晴佳,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李扬眉;历史的重构与史学的转折——一个跨文化的考察[J];文史哲;2004年06期
3 施建雄;唐晶;;传承与革新:南宋历史编纂学的特点[J];人文杂志;2010年03期
4 彭先和;;论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对历史编纂学的贡献[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5 吉家友;《资治通鉴》在历史编纂学上的贡献[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6 理查德·范恩,郭大光;历史编纂学一定要全球化吗?[J];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7 房鑫亮;;《史通》的学术价值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意义[J];探索与争鸣;2008年12期
8 汪高鑫;;史学“致用”思想与传统历史编纂学的发展[J];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9 李颖科;;干宝在历史编纂学上的贡献[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10 何平;现代性概念对20世纪历史编纂学的意义[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汤晓方;;喇嘛教与元代蒙古文化[A];蒙古史研究(第二辑)[C];1986年
2 张清华;;时代的夜歌或浮世绘——关于邰筐诗歌的三言两语[A];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荆佳佳;;论杜佑对于管子经济思想的继承[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学霞;中国史书体裁创新的理论与实践[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石磬;新修清史应在体裁体例上进行综合创新[N];人民日报;2003年
3 周振鹤;“相互比照才能得其真”[N];文汇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却咏梅;清史典志纂修完成立项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N];解放日报;2006年
6 记者 黄小驹;增强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全面提高清史编纂质量[N];中国文化报;2006年
7 记者 王辉;我国第一部家纺发展史图书在京首发[N];中国质量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程炳生;我国新世纪标志性文化工程启动[N];社会科学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刘庆传;新修清史取得三项进展[N];新华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郭晓虹;清史纂修及出版稳步推进[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璞;藏族史学思想论纲[D];云南大学;2002年
2 齐山德;苏联时期史学研究初论[D];吉林大学;2010年
3 何周;吕思勉的文献学成就[D];安徽大学;2012年
4 刘倩;“靖难”及其文学重写[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洁;清代《方略》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2 丁海燕;论《吕氏春秋》的史学成就[D];西北大学;2001年
3 魏衍华;二十世纪中国通史编纂的成就与特征[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4 田兴斌;海登·怀特的后现代历史编纂学[D];山东大学;2008年
5 王红丽;佚名《黄金史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6 邓根飞;藏族史学名著《青史》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7 杜治文;《华阳国志》史学成就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郭琪;论文本异化与历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娇媛;《创世纪》的叙事艺术[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樊庆臣;白寿彝通史编纂实践及其理论体系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02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102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