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文明史学在近代中日两国的兴起与变异——以田口卯吉、梁启超为重点

发布时间:2018-07-08 08:59

  本文选题:文明史学 + 田口卯吉 ; 参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摘要】:文明史学起源于西欧,19世纪70年代初传至日本,20世纪初进入中国。经田口卯吉、梁启超等人的提倡和实践,文明史学在日、中两国兴起。一方面,中日早期的文明史学拥有共同的理论特征,主张以进化史观取代传统的历史观念,以民众心理、社会风俗等为研究重点,以历史的因果关系、演化规律及公理公例为追求目标,以文明之精神为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另一方面,中日早期文明史家在接受和传播西欧文明史学现代性理念的同时,又因应时势,予以改造与发挥。西方史家认定文明史合于自然科学的性质,中日史家则主要是从社会科学角度来理解文明史;日本史家通过文明史学确立民族自信,中国则出现了明显否定民族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日本早期的文明史学带有较严重的国家主义色彩,中国的文明史家则强调本民族的团结与自救。循流溯源,观同析异,这对于深刻认识中日两国史学现代性的发生大有裨益。
[Abstract]: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originated in the early 1870s in Western Europe and entered China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rough the advocacy and practice of Tanakou-maoji, Liang Qichao and others,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rose in Japan and China. On the one hand, the early civilized historiography of China and Japan shared the sam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advocated the idea of evolutionary history instead of the traditional historical concept, focused on the psychology of the people and social customs, and focused on historical causality. The law of evolution and axiomatic examples are the pursuit of the goal, and the spirit of civilization is the decisive force of historical progress. On the other hand, while accepting and spreading the modern ideas of Western European civilization history, the early civilization historians of China and Japan have also adapted to the times. To reform and play. Western historians believe that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s compatible with the nature of natural science, while Chinese and Japanese historians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ciences, while Japanese historians establish national self-confidence through the study of civilization history. In China, the historical nihilism tendency of negating the national tradition is obvious; the early Japanese civilization historiography has a serious nationalistic color, while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historian emphasizes the unity and self-saving of the nation. Tracing back to the source and analyz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t is of great benefit to understand the modernity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historiography.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日本学术振兴会项目“20世纪初期日本史学对中国的影响”(L09501) 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西比较下的20世纪文化史研究”(06CZS01)
【分类号】:K09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瞿林东;;前提和路径——关于中国史学进一步走向世界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张广智;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中国回应[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赵立彬;;梁启超与“文化史”研究:“文化”视角的阐释[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4 黄蕾;;西方史学之东渐与中国史学的现代转型——以朱谦之为中心的考察[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郑先兴;“新史学”: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论晚清民初文明史学的理论构建之二[J];固原师专学报;2005年02期

6 李飞龙;;范式转换与问题意识:集体化时期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研究述评[J];古今农业;2012年01期

7 邹兆辰;20年来我国学者对西方史学的理性认识与方法借鉴[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张志永;;1978年以来当代中国婚姻家庭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王宪明;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学术影响源探析——以所受“新史学”及马士的影响为中心[J];河北学刊;2004年04期

10 郑丽芳;;浅议《史学通论》[J];黑龙江史志;2009年1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大川;约翰·理查德·格林《英国人民简史》史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唐宏强;国家与社会:传统东方法律的运动机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招成;施坚雅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龚云;20世纪30-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政治取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胡再德;澳大利亚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杭春晓;温和的渐进之路-以民初北京地区中国画传统派画家为中心的考察[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7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8 梁民愫;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在中国的反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叶宗宝;一九二九:同乡与赈灾[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张见;传教士影响下明清人物画风之嬗变[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林;;梁启超教子[J];东方剑;2011年08期

2 ;领略大师学术风采 学习大师治学之道 中国近现代学术大师系列——梁启超[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3 郭松民;;日本人为何两帮梁启超逃难[J];爱情婚姻家庭(风云人物);2011年06期

4 赖建玲;郑家建;;一样的清华园,不一样的学者——论清华国学院时期的梁启超[J];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07期

5 王思睿;;梁启超时代:被遮蔽的新中国[J];中国改革;2010年07期

6 干春松;;政治、宗教和哲学:梁启超的儒家论说[J];东吴学术;2011年03期

7 郭勇健;;在传统文论与现代美学之间——梁启超美学思想新探[J];美与时代(下);2011年08期

8 李国文;;梁启超读《锦瑟》[J];旅游时代;2011年08期

9 周生杰;;论梁启超年谱学理论与实践[J];古典文献研究;2005年00期

10 白立献;;梁启超书学思想的历史价值[J];中国书画;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绍春;;梁启超关于国民素质教育思想的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王韬;;毛泽东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宋守鹏;;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苏艾平;;论梁启超文化人格的意义[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5 肖良武;;公德·开拓·进取——梁启超“新民”观的历史启示[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6 郑匡民;;日本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7 手代木有儿;;梁启超的史界革命与明治时期的历史学——关于晚清的进化论和历史观[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8 周俊利;;梁启超在护国运动中[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9 吉扬;;“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简介[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10 耿云志;;孙中山与梁启超——中国现代化的选择[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郑师渠;梁启超:近代阐发爱国论的第一人[N];北京日报;2009年

2 广州中医药大学 郑洪 陆金国;清末卫生行政的起步:梁启超医疗事件与中医境遇[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3 潘立勇;梁启超的趣味与趣味的梁启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阳光;梁启超生命中的三个女人[N];中国民族报;2004年

5 杨小霞;梁启超的佛学情缘[N];中国民族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赵志研;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第一人[N];中国民族报;2009年

7 南方日报记者 郭珊 实习生 唐蓓;但开风气不为师[N];南方日报;2010年

8 济南 李强;梁启超与《国风报》[N];中国文物报;2010年

9 董方奎;梁启超游台抒哀愤[N];学习时报;2004年

10 李翔 文;梁启超:被忽视的思想家[N];经济观察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连云;为求觉世著文章[D];吉林大学;2008年

2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4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5 郭刚;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D];武汉大学;2006年

6 王明伟;近代日本国民主义与梁启超国民国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9年

7 姚雅欣;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D];山西大学;2005年

8 段江波;危机·革命·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彭树欣;梁启超与中国文献学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曹亚明;承续与超越[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汪平秀;梁启超民族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03年

3 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雷蕾;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关口[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蒋海燕;鲁迅早年思想和梁启超新民说[D];河北大学;2003年

6 李艳红;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D];湘潭大学;2003年

7 陈勇军;仁爱之治与自由之治[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跃安;政治与文学的双重无奈[D];湘潭大学;2005年

9 靳路遥;“学术”背后的“思想”[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10 李雪松;谭嗣同与梁启超佛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069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1069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d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