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人类追求确定性的历史足迹

发布时间:2018-11-24 16:48
【摘要】:人类社会自从开始的那一天起就有了对确定性的追求,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不确定性的根源有着不同的认识,追求确定性的方式也是不同的。从历史上看,农业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它把陌生人看作为不确定性的根源,它是通过消灭陌生人的方式去谋求确定性的。在工业社会中,由于自我的生成而使整个社会处于自我与他人的结构性联系之中,自我是把他人视作为不确定性的根源的。在对确定性的追求中,社会契约论所提出的方案是近代以来社会建构的原则和路径,但是,它并没有消除不确定性。特别是到了20世纪,随着自我意识的强化,进一步实现了对他人的不确定性建构,并因不确定性的逐步升级而使人类陷入了风险社会。
[Abstract]:Since the beginning of human society, there has been the pursuit of certainty, but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people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 of uncertainty, and the way of seeking certainty is also different. Historically, the agricultural society is an acquaintance society, which regards strangers as the source of uncertainty, and seeks certainty by eliminating strangers. In the industrial society, the whole society is in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and others because of the formation of self. Self regards others as the source of uncertainty. In the pursuit of certainty, the scheme put forward by the theory of social contract is the principle and path of social construction since modern times, but it does not eliminate uncertainty. Especially in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self-consciousness, the uncertainty construction of others has been further realized, and the human being has been plunged into a risk society because of the gradual escalation of uncertainty.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K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军明;;《凤阳士人》情爱模式的叙事伦理学诠释[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2 伏爱华;自由享受与自由选择——试析庄子自由与萨特自由的异同[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伍晓莉;;向死而生——浅论《野草》的死亡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0期

4 冯立娜;;孤独·虚无·存在——解读丁玲早期作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5 孙艳侠;;试论存在的“恶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6 欧阳长铖;;无止尽的寻求到无法避免的生存“焦虑”——解读卡夫卡作品里的生存情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7 罗玉红;;存在式的哲学观与艺术观——芥川小说简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孙强;;庄子与萨特的美学比较[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9 王强;;何谓“认同行动”?——规范伦理学的一种拓展性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周波澜;;论《看不见的人》在黑人文学中的独特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姚凯;;存在主义对现代社会个案工作的启示[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晓;;论法哲学视野中的证明对象[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陶林;张益宁;;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及其宗教解决[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章雪富;;论奥古斯丁的“为恶而恶”的观念[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八辑)[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3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东;从“思想之流”到“纯粹经验”[D];吉林大学;2011年

8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冯旭洋;论教育“主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桂晓;舒克申小说创作与其电影创作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余亚鹏;论白先勇的同性恋书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尚伟伟;马克思自由观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明;荒诞极处见真实[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蒲琳;托马斯·沃尔夫长篇小说主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李娜娜;萨特诗学选择观念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7 何元娇;萨特文学中的人学意蕴[D];江南大学;2010年

8 宣颖;论我国遗产管理人制度之构建[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刁红梅;尤金·奥尼尔剧作中的“逃遁者”形象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冯璐;择同表现[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莫智源;“陌生人社会”调解名实结合的必然性[J];杭州商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张康之;;“熟人”与“陌生人”的人际关系比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池敏;苗蕾;;中西方信任比较[J];法制与社会;2010年28期

4 张晓兰;;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的信任——一种人际关系的视角[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5 郑玉华;白正府;;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6 夏继森;转型期基层法官的角色定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7 汪国华;;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城市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透视[J];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8 员智凯;孙祥麟;;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犯罪率趋高的社会学透视[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汪国华;;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城市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透视[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殷磊;;网络中的熟人社会[J];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迟立忠;王立才;;初中生内向/外向性自我意识及自我监控与应付方式关系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李焰;赵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王洪;范方;苏林雁;;青春期前后儿童焦虑情绪的变化及其与自我意识的关系[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旭;周菲;;初中留守学生自我意识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康铁君;高健;邓德容;吴冰;孟涛;;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的调查与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王惠梅;李庆鳞;贺淑珍;闫媛珍;赵世武;;慢性病儿童自我意识水平及相关因素[A];第七届全国(内地、港、澳)“儿童发育与行为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兰玲;;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群英;;教书育人 任重而道远[A];宜春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9 胡桂英;;青少年篮球运动员“Choking”心理机制的实验研究[A];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胡桂英;许百华;;青少年篮球运动员“Choking”心理机制的实验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白天亮;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N];人民日报;2011年

2 蔡永飞;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N];学习时报;2009年

3 马建红;熟人社会:一道远去的风景?[N];检察日报;2011年

4 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杨宜音;明星 陌生人社会中的熟人[N];北京科技报;2005年

5 李扬;“陌生人社会”不能无视道德冷漠[N];新华日报;2010年

6 陈柏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乡土逻辑植根于熟人社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伦理学会顾问 徐惟诚;要探索“陌生人社会”诚信建设路径[N];北京日报;2011年

8 徐惟诚;探索“陌生人社会”诚信建设路径[N];常州日报;2011年

9 耿银平;“陌生人社会”的进步[N];沈阳日报;2011年

10 华中科技大学 贺雪峰;熟人社会竞选中的政治法则[N];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斌;人的自我论[D];中国人民大学;1998年

2 张杰;明清江南地域社会才女群体现象的社会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3 聂衍刚;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玉娟;“诗之思”:卡夫卡艺术世界的“图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肖谊;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美国小说的元虚构性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柏峰;乡村混混与农村社会灰色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薛晶;萨特戏剧的情境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8 杨小辉;从士绅到知识分子[D];上海大学;2007年

9 苏雪云;超常高中生自我意识及其对情绪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胡书庆;灵魂的翱翔与折断的文学之翼[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淼;我国当代大学生网络游戏消费动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张艳红;叶灵凤小说中的自我意识[D];河南大学;2006年

3 李晖;自我肖像中的深意[D];河南大学;2007年

4 耿晓颖;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与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徐彩莲;道德责任的回归—陌生人社会的价值呼唤[D];苏州大学;2013年

6 季兴猛;我国陌生人社会形成过程中的私权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7 张慧丽;魏晋南北朝士人自我意识的再认识[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8 柏萍;自我意识培养与中学散文教学[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任丽杰;小学儿童孤独感及其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荃馨;微笑的蒙娜丽莎[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543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3543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0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