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批判书》的评论与争议之回顾与认识——一个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评价问题的个案研究
[Abstract]:The different comments on Guo Moruo's "Ten critical Books" are relat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n critical Books" itself, the different academic backgrou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the academic context of the critics, as well as the viewpoints held and the emphases of the critics. Guo Moruo's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historiography is a fact, as is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deficiency of the Ten critical Books. We should not deny their shortcomings and shortcomings because of their contributions and achievements, nor should we attack them as inferior to the rest because of their shortcomings and shortcomings. Because Guo Moruo's historiography, as reflected in "Ten critical Books", has been recognized by scholars in different periods, it shows from one side that the multipl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xist historiography are the internal reasons that lead to different evaluations of the times. It is also what people have to face carefully when they study i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
【分类号】:K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文玖;;梁启超、胡适、郭沫若史学特点之比较及其学术关联[J];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2 周书灿;;试论郭沫若对民族学材料的运用——兼及其与徐中舒“古史三重证”的分野[J];郭沫若学刊;2011年02期
3 张剑平;;中国共产党与历史科学的发展[J];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4 乔治忠;高希中;;历史人物评价标准的反省与重建——以“成王败寇论”为中心的考察[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开泰;;郭沫若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开创——读《十批判书》[A];“郭沫若在重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2 叶桂生;;晚期郭沫若史学的评述[A];郭沫若史学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3 魏建;;阐释的智慧——以郭沫若对孔子的评论为例[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4 陈其泰;;郭沫若史学的时代精神[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5 刘茂林;;抗战时期郭沫若对中国历史学的苦心经营[A];郭沫若研究第三辑[C];1987年
6 黄烈;;50年代郭沫若的三大史学工程[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7 孙开泰;;郭沫若的先秦诸子研究与其世界文化观[A];郭沫若与东西方文化[C];1997年
8 桂遵义;;郭沫若与先秦思想史研究[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9 罗传芳;;郭沫若研究方法的特点与运用——立足于原始宗教的考察[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10 周九香;;郭沫若的历史人物论[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建民;郭沫若差点儿翻译《资本论》[N];团结报;2002年
2 谢保成;郭沫若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N];光明日报;2007年
3 吴令华;学人的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何民捷;第三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颁奖[N];人民日报;2007年
5 记者 何馨;传承发扬老一辈学者的优秀品质和优良学风[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毛佩琦;《甲申》与晚明政治史的启示[N];北京日报;2004年
7 谢保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神交”到“握手言欢”(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李红岩;正确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研究》[N];光明日报;2003年
9 谢保成;从考古到史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谢保成;从“神交”到“握手言欢”(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2 王贵仁;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周艺;郭沫若史学思想中几个问题的探讨[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董明;游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D];山东大学;2006年
3 杨凌林;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D];西南大学;2006年
4 李晓靖;陶希圣中国社会史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魏衍华;二十世纪中国通史编纂的成就与特征[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544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354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