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赖尔森
[Abstract]:Among Western Marxist historians, S. B. Ryersonian (1911-1998) is very different. He was a member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anada, secretary of the Quebec Party Committee, and a theoretician and historia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anada for 35 years. At the age of 60, he lef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anada and took up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Quebec to study Canadian history. His experience is counterproductiv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
【分类号】:K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勇;;作为史学双翼的史料与理论——重读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史料与史学》[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陈其泰;;如何正确评价新中国五十年史学——《新中国史学五十年》序[J];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01期
3 周书灿;;试论郭沫若对民族学材料的运用——兼及其与徐中舒“古史三重证”的分野[J];郭沫若学刊;2011年02期
4 刘开军;;吕振羽晚年咏史诗中的民族思想与史学史理论[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陈其泰;;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的学术成就[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乔治忠;高希中;;历史人物评价标准的反省与重建——以“成王败寇论”为中心的考察[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周文玖;;梁启超、胡适、郭沫若史学特点之比较及其学术关联[J];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红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三个三十年[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邹兆辰;;唯物史观指导下中国史学方法的进步[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3 罗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张越;;《十批判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评价问题刍议[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佩娴;继承老一辈学者的优良传统[N];人民日报;2010年
2 李伯重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伯重:国际背景下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术话语体系之建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于沛;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N];人民日报;2009年
4 于沛;二十世纪西方史学及史学名著[N];光明日报;2000年
5 王也扬;谈谈史学翻案文章[N];北京日报;2003年
6 毛佩琦;《甲申》与晚明政治史的启示[N];北京日报;2004年
7 朱佳木;一篇有着旺盛生命力的史学论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朱政惠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吕振羽的史学贡献和高尚情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周一良 苏双碧;新中国史学研究回顾[N];光明日报;2001年
10 梁立军;近现代史研究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林国华;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07年
3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黄广友;刘大年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盖志芳;《历史研究》(1954-1966)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齐山德;苏联时期史学研究初论[D];吉林大学;2010年
7 代洪亮;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D];山东大学;2011年
8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谷学峰;1958年“史学革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霏;日本战后人民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D];辽宁大学;2011年
2 胡纬;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就和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焦帅;中国大陆学者著作中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1980-2009)[D];扬州大学;2010年
4 曾黎梅;《学术研究》(云南)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云南的建立与发展[D];云南大学;2011年
5 汤艳萍;马克思主义史家李季初探[D];山东大学;2012年
6 钱丹红;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贡献[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7 杨凌林;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D];西南大学;2006年
8 张新宁;尹达史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梁洁;中国近代实证主义史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齐佳璐;翦伯赞对中国史家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70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370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