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等级游戏:长时段与微观史
[Abstract]:It is necessary for history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social time. In the western historiography of the 20th century, Brodell broke the linear view of time and believed that there were three levels of historical time: long, medium and short. Which plays the ultimat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is a long period of time. This new method of understanding history challenges the time view of Science historiography and shows the complex social time. The long-term 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the criticism at that time,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ng-term and the short-term, the long-term does not completely exclude the short-term as the academic criticism, refuses to narrate; At the same time, microhistorian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short-term and local, but never lose their intention to look into macro-history and political context from micro-research.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0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E·勒胡瓦拉杜里,许明龙;事件史、历史人类学及其他[J];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大椿;历史与人的意志支配的实践[J];安徽史学;2004年01期
2 张越;张峰;;解除外在枷锁 还原史学本真——李勇著《保卫历史学》读后[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3 梅雪芹;;从“人”的角度看环境史家与年鉴学派的异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郭少琼;;关于史学家任务的一点杂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5 阎啸平;;检讨电影理论史及其分期问题──以卡塞提的分类法为例[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张正明;;“宏观历史解释模式”及其批判[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7 张云飞;;历史学含义的五个维度[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8 冯佳;;面向人生与走向“田野”——新史学的想象、叙事与方法[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0年04期
9 刘家和,陈新;历史比较初论:比较研究的一般逻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王成军;;论司马迁与普鲁塔克人物传记中的历史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张树国;;论《左传》的性质及其对古代散文研究理论建构的意义[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3 行龙;;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4 邓京力;马敬;;试论影响历史评价的若干因素[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行龙;;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6 齐玉华;;浅析当代浙商公共行为的时代意义——基于公共行为的历史沿革的分析[A];浙商研究 2010[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彦新;近代西欧大陆私法的历史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开广;郑州地区仰韶文化遗址空间模式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4 钟馨;1976-2001年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徐奉臻;从“隐性自在”到“显性自为”[D];吉林大学;2011年
6 卓立;历史相对主义的脉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文正东;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来兵;什么是教育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何旺生;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崔延平;北宋士大夫交游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辉;地方政府治理群体性事件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杜少琼;中学历史“综合化教学”的理念和策略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邵华;徐复观思想史诠释方法述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超;列维—斯特劳斯的历史哲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艳娇;论行政紧急权力的法制化[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沈慧然;当代中国“史学危机”现象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钟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8 陈静文;《史记》与《历史》人物叙事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宁;人教版新课程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图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欢;鄂东南传统商业集镇空间形态及其更新趋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子奎;是继承还是偏离:布罗代尔新论[J];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02期
2 张忠祥;;试析布罗代尔的文明史观[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张骆 ,王f:;时间与时段——无法被排除的中间,以及对布罗代尔和普利高津的反思[J];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4 李俊;;布罗代尔与年鉴学派述评[J];法制与社会;2006年17期
5 王作成;;费尔南·布罗代尔的现代化研究论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丁启清;;浅论法国年鉴学派的地理环境观[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罗珍;;布罗代尔的历史教育思想及其实践[J];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05期
8 王作成;;试论布罗代尔对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理论的借鉴[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吴倩华;;布罗代尔“总体史观”中的环境问题意识——重读《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J];长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张正明;;布罗代尔对文明形态史观的批判[J];学术交流;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行龙;;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行龙;;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3 李春青;;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彭刚;;相对主义、叙事主义与历史学客观性问题[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冯玮;;廓清“文明”和“文化”的差异——从词源到现实意义[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6 赵克生;;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及其明史研究[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7 马敏;;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A];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1(2004)[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启能;超越布罗代尔[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虞忠元 徐风;“总体史”与“长时段”[N];吉林日报;2006年
3 顾杭;布罗代尔心目中的历史学[N];中华读书报;2009年
4 马胜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多斯对年鉴学派的分析与批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本报书评人 黄敏兰;解构法国年鉴学派的神话[N];中华读书报;2009年
6 安介生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禹贡学派:不可淡忘的中国学派(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常绍民;布罗代尔在中国:幸耶,非耶?[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王淼;看历史如何复活[N];光明日报;2007年
9 张耕华;史学与文学有别之外的思考[N];人民日报;2008年
10 陈启能;战后西方史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N];光明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伟;布罗代尔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2 张正明;年鉴学派史学理论的哲学意蕴[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褚新国;塔西佗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张小忠;历史、证据与想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晓喜;观念的历史与历史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7年
6 辛宇;沃勒斯坦理论中的时空观念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7 王镇富;影像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代洪亮;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D];山东大学;2011年
9 黄红霞;威廉·麦克尼尔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黎明;布罗代尔文明史观探析[D];西南大学;2011年
2 陈曦;年鉴学派“结构”概念的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苑莉莉;动态变化中的“年鉴形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峰;历史叙事与历史真实[D];兰州大学;2009年
5 周征;刘知几《史通》叙事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刘志来;“务实的实在论”—阿瑟·丹图历史叙事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程小丽;彼得·伯克的新文化史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婧;试论普鲁塔克《名人传》的著述风格[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璇;年鉴史学派的跨学科方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乔枫;文明史研究概述及教学反思[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440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444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