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唯物史观与折中论:近代中国社会学者之派分与比较

发布时间:2019-05-08 18:52
【摘要】:导致近代中国两派社会学者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其理论的指导思想——唯物史观和折中论的本质差别。以唯物史观为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者强调只有通过革命打破旧制度才能建立民主政治。改良派社会学者在折中论的指导下,表现出多元化和调和论的倾向,主张融合各种社会进步因素,改良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在民主制度建设中,改良派社会学者逐渐倾向于中间道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者结合中国实际诠释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含义,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
[Abstract]:......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0QN034)
【分类号】:K03;K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韩明谟;中国社会学一百年[J];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姚纯安;清末群学辨证——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中心[J];历史研究;2003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曲波;本土化中国社会学的双重理论品格[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树德;中国社会学的历史反思[J];社会学研究;198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卿善;;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朱执信的历史观[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2 邹兆辰;;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传统史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J];河北学刊;2011年05期

3 陈其泰;;如何正确评价新中国五十年史学——《新中国史学五十年》序[J];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01期

4 邹兆辰;;开放与吸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不竭动力[J];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5 郑忆石;;科学、知识、知识分子: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域[J];浙江学刊;2011年04期

6 李根蟠;;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与路径的思考———学习毛泽东“古今中外法”札记[J];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7 陈其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范文澜理论创造的风格[J];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8 张越;;浅论“五朵金花”的理论成就和学术意义[J];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9 胡沫;范拥军;;马克思历史科学:实证与批判[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陈支平;;史学理论探索与命题话语权的建构[J];文史哲;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常晋芳;;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陈新夏;;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理论[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奎良;;唯物史观的当代课题(提纲)[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宏维;;论社会性别概念对唯物史观的推进(提纲)[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何萍;;更新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提纲)[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杨X;;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公式和恩格斯的两种生产学说[A];民族学研究第七辑——中国民族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7 张曙光;;现代历史的自我理解与自我批判——论唯物史观的重建[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陈奎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大力开展国史研究——在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上的讲话[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吴家林;;李大钊史学思想新论[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10 张越;;从对整理国故和“古史辨派”的评价看郭沫若的史学思想[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廉敏;唯物史观的继往开来[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罗炳良;发展唯物史观 繁荣历史科学[N];人民日报;2002年

3 瞿林东;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发展[N];光明日报;2002年

4 于武;旗帜鲜明地捍卫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王素色;历史研究离不了唯物史观[N];中国民族报;2002年

6 田居俭;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记者 马海涛;坚持唯物史观 繁荣史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孙继民;唯物史观学术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李红岩;唯物史观是破解中国历史奥秘的唯一钥匙[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10 庞卓恒;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从成就和挫折中寻求振兴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2 王贵仁;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胡现岭;胡绳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黄磊;历史循环论和他者[D];复旦大学;2008年

5 李凌翔;新中国的旧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6 张雄;历史转折论[D];复旦大学;1993年

7 白利鹏;历史复杂性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6年

8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9 盖志芳;《历史研究》(1954-1966)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郑先兴;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炯;吉登斯的早期思想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霞;《史学要论》与《历史哲学教程》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李

本文编号:24721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4721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9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