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马克思划分社会形态的多重维度

发布时间:2019-09-10 07:28
【摘要】: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发展史和文本的考察,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特色可以大体归结为多维度的社会形态划分理论、似自然史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和有机的社会形态结构理论三个主要方面。其中,社会形态划分理论是从宏观上考察社会历史分期,社会形态演进理论是从动态中探讨社会发展道路,社会形态结构理论是从静态中剖析社会内部构成。应从发展史和文本出发,系统研究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以正本清源,还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本来面目。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K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飞鸣;;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思想论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3期

2 王桂泉;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与社会形态理论[J];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03期

3 靖玉新;;论马、恩社会基本矛盾中对人的发展的重视[J];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05期

4 陈新夏;唯物史观价值维度的当代建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03期

5 万光侠;人学视野中的人的发展蕴涵[J];理论学刊;2003年04期

6 郝建团,武凤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丰富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理念[J];内蒙古水利;2005年02期

7 周锋;;浅析马克思的制度伦理价值观[J];柳州师专学报;2008年05期

8 林红;;关于“个体发展”的研究综述[J];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9 任淑红,夏德计;《资本论》中人的发展实现条件探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陈尚伟;;论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差异与实现统一之道[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卫国;;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彭菁霜;;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黄瑾;;论全球化——马克思、斯密和李斯特三种理论比较[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潘斌;;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及其当代意义[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5 胡春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中国化[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6 冯青淑;;社会主义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A];纪念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C];2000年

7 田启波;王红;;如何看待马克思社会批判范式的当代价值——基于对以人为本制度维度的思考[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8 丁任重;孟庆红;李刚;;资本、增长与储蓄一投资转化机制[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9 任天飞;肖彦花;;《资本论》中的服务消费理论与中国服务业的发展[A];第十二次资本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汪济生;;必须正视马克思恩格斯在人与动物界定问题上的区别[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磊;马克思对人性的把握最终归结为实践[N];光明日报;2006年

2 世历所 于沛;瞻仰特里尔马克思故居[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钟益文;恩格斯始终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N];光明日报;2007年

4 陈众议;学海捞珍[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冯姗;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原理[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杜宇民;一本探索科学共产主义原理的力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张薇;正本清源 与时俱进[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8 高天琼 贺祥林;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科学发展观[N];光明日报;2006年

9 王国宏;马克思民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N];学习时报;2006年

10 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领导小组副组长、教授、少将 黄宏;马恩自然生态观与构建和谐社会[N];浙江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兰芳;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定清;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与欧洲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宋增伟;制度公正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胡海波;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杜秀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及其影响探究[D];东北大学;2008年

6 周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7 程宏燕;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8 司春燕;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正义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9 黄斌;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与中国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荣军;财富、人与历史[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娟;日常生活与人的发展研究[D];延安大学;2010年

2 王莹;市场经济交往与人的发展[D];新疆大学;2011年

3 田润峰;论秩序[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薛红亮;和谐社会人的发展的主体性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章永辉;网络与人的发展[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梅爽;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刘利珍;法的价值与人的发展[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开芹;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D];山东大学;2007年

9 巩克菊;马克思“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平;网络交往与人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338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5338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c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