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收藏家与时间星丛——晚期本雅明的历史哲学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K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盖光,陈湘君;“解放想象力”:创造《聊斋》的“美学向度”[J];蒲松龄研究;2001年01期
2 唐敏;;媚俗与抗争——九十年代文学的两个对抗性特征[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陆衡;;人民性 喜剧性 现代性——国统区讽刺诗歌得失谈[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陈文钢;;“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 刘晓玉,童继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6 司杰;;“先锋派”概念景观设计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7 郭小文;;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艺术[J];书画世界;2010年06期
8 瞿华兵;;20世纪90年代乡村题材小说创作困境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梁丽;;广告的暴力及其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10 文曼;;“为艺术而生活”——唯美主义的生活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2 王东;;接受视野下的抽象艺术理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吕周聚;;30年代左翼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纠葛——以鲁迅为例[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岳永杰;;论信息化时代下的伦理建设[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璐;;简述哈贝马斯科技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王凤才;;和谐发展: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7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肖鑫;;“自律”启蒙的迟来与书法大众化背景下的受困[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9 何桂彦;;“新媚俗”绘画的三种类型[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10 高星;;转瞬即逝的现代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先锋”艺术家后期转型现象评析[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6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赵华;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丁鸣;论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仓莉;科学技术对环境产业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荣子;传媒在消费社会中的作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沈丽琴;论广告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8 牛欣;新时期以来张爱玲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刘群;生态消费的伦理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兆武;生命·诗与思·真[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阿兰·梅吉尔,赵晗;记忆与历史[J];学术研究;2005年08期
2 匡骁;;未来向度的救赎——论本雅明的历史观及其批判意义[J];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22期
3 陈献光;口述史二题:记忆与诠释[J];史学月刊;2003年07期
4 郭军;本雅明的历史哲学[J];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08期
5 张文喜;历史和记忆的历史性哲学考察——从柏拉图到本雅明[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6 罗松涛;;《论历史概念》:历史的辩证意象——兼论本雅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许斌,胡鸿保;对口述传统的纵横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8 秋风;;对历史应全面记忆理性分析[J];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18期
9 爱蒂安·弗朗索瓦;孟钟捷;;共同记忆的形成:德法合编历史教科书——访爱蒂安·弗朗索瓦教授[J];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03期
10 董峗;;虚假的乌托邦——谈本雅明在《历史的概念》中对历史主义的批判[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杨雪梅;我们的记忆 世界的记忆[N];人民日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吴娟;寻找民间的记忆[N];文汇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赖国栋;历史记忆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364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536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