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突厥民族历史意识兴起原因探析
【作者单位】: 中正大学历史学系;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艾冲;论唐代前期“河曲”地域各民族人口的数量与分布[J];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2 苗天宝;;突厥史学启蒙——神话传说[J];新学术;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永俊;历史盛衰总结中的世界史眼光——以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边疆史地学者为中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陈立柱;;刘知几史学变革观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李良玉;;孔子与历史教育[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4 汤城;;王夫之论史文繁简[J];安徽史学;2012年03期
5 卢东兵;;《文心雕龙·史传》的史学成就[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6 吴玉贵;;《资治通鉴》纪事失误举隅——以突厥史料为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瞿林东,吴怀祺,陈其泰;从创立走向建设——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历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杨军;;高句丽朱蒙神话研究[J];东北史地;2009年06期
9 王平;;叶向高之《四夷考》及其史学价值[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林晓平;孟子与史学[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艾冲;;论唐代“河曲”内外驻防城群体的分布及其对北疆民族关系的作用[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2 王贞平;;唐高祖、太宗两朝外交思想初探——以“德”与“义”为中心[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尹勇;隋唐五代内迁蕃胡族源考异[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袁志鹏;论唐代三受降城和盐州城的修筑[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吕海龙;《史通》与刘知几文史观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修彩波;近代学人与中西交通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汪高鑫;董仲舒与两汉史学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9 左桂秋;明代通鉴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杨永梅;毛乌素沙地沙漠化驱动因素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栾芬芬;李Xh史学思想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牛宣岩;阮元的历史文献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俊青;宋代史钞文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晓轩;回鹘史学初探[D];兰州大学;2011年
5 李振华;隋唐时期河东道北部地区治边机构演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边保应;后突厥时期唐、突厥、契丹在北疆的军事角逐及其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马静;潘柽章及其《国史考异》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谷训涛;论贡赐体系中的漠北回纥与唐朝关系(629-843)[D];云南民族大学;2011年
9 邢蔚群;是通变思想还是进化史观?[D];安徽大学;2011年
10 王林;吴晗史学思想的述论[D];安徽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广达;唐代六胡州等地的昭武九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2 袁珂;;从狭义的神话到广义的神话——《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序(节选)[J];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04期
3 艾冲;论唐代前期“河曲”地域的都督府政区[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01期
4 赵振华,朱亮;洛阳龙门唐安菩夫妇墓[J];中原文物;198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玉明;;论鲁迅《野草》的历史意识[J];文艺研究;2006年12期
2 王瑛;;历史意识与文学史写作——论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史研究[J];当代文坛;2010年04期
3 戴剑平;;时代精神与历史意识——影视艺术欣赏的一个侧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8年01期
4 李青果;从飘缈到凝固——关于白族诗人栗原小获诗歌历史意识的阐论[J];民族文学研究;1995年02期
5 丁怀超;历史意识与史学功能──评瞿林东著《历史·现实·人生》[J];安徽史学;1996年02期
6 肖细白;历史意识与诗词的解读[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7 王子今;唐人历史意识中的“文景之治”印象[J];人文杂志;2004年05期
8 李静霞,刘丽华;历史素质新论[J];理论月刊;2005年09期
9 权绘锦;;历史意识与文化视野中的追问与探索——评陈国恩新著《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外文化》[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瓦库迪;;论艾略特的文艺理论在《荒原》中的实践[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包茜;;无形的和声——谈当代艺术理解与阐释中历史意识的现时性[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2 赵炎;;解构的“新历史主义”绘画——对中国当代艺术现象及批评历史意识的一种反思[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3 黄宇红;;什么样的教育家才是真正的教育家——杜威对我们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龙扬志;;拥有一间自己的屋子之后——阿毛诗歌“变奏”略论[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郎扬;郎维成;;驳当今日本社会主流历史意识——为天皇裕仁开脱侵华战争罪行的“独走”论[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6 程光炜;;当代中国文学中主体形象的变迁[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7 Luigi Cajani;;欧洲的历史教育与历史意识(15-21世纪)(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8 冷霜;;重识卞之琳的“化古”观念[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马相武;;历史写作中的“新历史”与“后现代”[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10 王建;;论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A];“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秉杰;从“弱者”出发的历史意识[N];光明日报;2003年
2 何锡章;理论反思与历史意识[N];光明日报;2005年
3 南志刚;文学要有历史意识和人类情怀[N];文艺报;2010年
4 张金尧 仲呈祥;以人道写商道[N];人民日报;2008年
5 任仲伦 上影集团总裁;历史意识、英雄情怀和民族风格[N];中国电影报;2009年
6 陈万雄 杨剑龙;少发惊人之语多点历史意识[N];文汇报;2004年
7 俞吾金;理解现在,才能解释过去[N];浙江日报;2007年
8 俞吾金;理解现在 才能解释过去[N];贵阳日报;2007年
9 世界史所 王丹;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与历史意识的转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0 赵嗣胤;回到自己的历史传统[N];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庆;晚清的历史意识与乌托邦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哈申高娃;蒙古族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与蒙古人的历史意识[D];内蒙古大学;2010年
3 李天程;革命、历史、人道与文学——孙犁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罗彩娟;社会记忆与历史表述[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5 王春云;小说历史意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常新;李柏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子源;书法章法之于现代文字设计意义的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8 赖国栋;历史记忆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周新民;“人”的出场与嬗变—近20年来中国小说中的人的话语研究[D];武汉大学;2002年
10 祁程;西方马克思主义乌托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继军;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瑶;哈尼族原始历史意识[D];云南大学;2011年
3 李佳慧;科马克·麦卡锡在《血色子午线》中的历史意识[D];兰州大学;2012年
4 汪尧,
本文编号:25373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537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