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陈寅

发布时间:2019-09-25 10:25
【摘要】:陈寅恪的"预流"说是在西方汉学的直接诱导下形成的。陈氏以西方汉学为标尺,将寄身于西方汉学的敦煌学奉为世界学术之新潮流。"预流"说固然指示了学术演进的某种法则或通例,但在史学发展中新旧史料、问题与史料的关系上,却也不免片面和失察之处。敦煌学虽蔚为一时之显学,但就整个世界汉学的发展趋势而言,并不足以代表时代学术新潮。1930年代以后,陈寅恪本人已对"预流"说有所匡正和超越,今人也不宜过分拘泥其说。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C770044)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葛兆光;;预流、立场与方法——追寻文史研究的新视野[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程美宝;陈寅恪与牛津大学[J];历史研究;2000年03期

3 罗志田;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民国新史学的一个诡论现象[J];历史研究;2000年04期

4 王学典;;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重塑[J];历史研究;2007年01期

5 李伯重;20世纪初期史学的“清华学派”与“国际前沿”[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余英fB;陈寅恪史学三变[J];中国文化;1997年Z1期

7 王川;陈寅恪与伯希和的学术交往述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希军;;省界 业界 政治——20世纪20年代胡适与安徽省教育厅长的选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3 冀爱莲;郭炳通;;胡适海外汉学观研究[J];安徽史学;2010年03期

4 程仁保;刘涛;;钱穆的民族文化史观浅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5 陈丽;;偶尔露峥嵘——权力话语理论与胡适译《最后一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门红丽;;精神危机中的坚韧——浅析《吴宓日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7 方习文;;《惠的风》和一群徽州文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8 徐希军;;学术、人事与私德:陈独秀被免除北大文科学长论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周毅;;李则纲《史学通论》的史学方法论思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10 林齐模;顾建娣;;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的经过[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吾斯曼江·亚库甫;;清代边疆历史学家视野中的清代边疆民族政策——以沙依然米的《伊米德史》为例[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孙金燕;;“如何 再短一点”——评洛夫的诗《昙花》兼谈小诗[A];洛夫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孙广勇;;教育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与运用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吴小玮;;庚款留美生的留学生活及其影响——以胡适、吴宓为中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金富军;;清华学校改办大学过程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5)——中国学校史志[C];2009年

6 赵立彬;;崇洋心理与全盘西化思潮——20世纪上半叶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7 张艳;;艾思奇与“‘问题与主义'之争”历史的阐释[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8 张海晏;;杜威的历史方法及胡适对它的诠释与应用[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9 罗检秋;;西潮冲击下晚清汉学的调适与演进[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5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邓文;雷震与战后台湾社会运动[D];武汉大学;2010年

7 蔺淑英;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性运用(1919-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贾文丽;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潘水萍;古典主义在中国[D];暨南大学;2011年

10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爱芬;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岳山;《努力周报》时评专栏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4 王猛龙;杨天石与蒋介石研究探析(1955-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范五三;张宪文与中华民国史研究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金林;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珏荣;论学衡派的中西文化观[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韩毅勇;蔡尚思学术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蒋胜波;《诗经》农祭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亮;胡适文学教育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伯重;“年鉴学派”——一个重要的历史学派[J];百科知识;1996年06期

2 陈启能;“后现代状态”与历史学[J];东岳论丛;2004年02期

3 姜伯勤;陈寅恪先生与敦煌学[J];广东社会科学;1988年02期

4 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J];经济研究;1995年04期

5 罗志田;大纲与史:民国学术观念的典范转移[J];历史研究;2000年01期

6 罗志田;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民国新史学的一个诡论现象[J];历史研究;2000年04期

7 王学典;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J];历史研究;2004年01期

8 戴逸;世纪之交中国历史学的回顾与展望[J];历史研究;1998年06期

9 王川;陈寅恪与陈述的学术交往[J];史学史研究;2003年01期

10 吴承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星;陈寅恪与佛学[J];世界宗教文化;1998年04期

2 马晓丽;略谈陈寅恪的友情[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慕陈唐;;陈寅恪的学人风骨[J];学习月刊;2006年03期

4 苗振亚;;陈寅恪为何一生背运[J];人民文摘;2007年12期

5 易中天;;劝君免谈陈寅恪[J];学习博览;2008年11期

6 张求会;陈寅恪先生的一首诗[J];读书;1997年05期

7 桑兵;陈寅恪与清华研究院[J];历史研究;1998年04期

8 王嘉;陈寅恪与寒柳堂———“寒柳”考释[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8年05期

9 李晓英,马国铤;陈寅恪史学研究述论[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向燕南,杨树坤;试析陈寅恪晚年“著书唯剩颂红妆”的原因[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阮堂明;;陈寅恪的李白观述论[A];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效霞;;坚守中医阵地的陈寅恪[A];2009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张国安;;研究陈寅恪先生一得[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4 胡阿祥;;理解与重视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老生常谈”的理论与学说[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蒋志;;李白异族说质疑[A];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C];1992年

6 郁贤皓;;李民《李白新论》序[A];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7 王荣全;;有关唐高祖称臣于突厥的几个问题[A];唐史论丛(第七辑)[C];1998年

8 范子烨;;东晋时期京口天师道及相关之历史问题——以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为中心[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陈晓春;;从士的传统看郭沫若的人格[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10 薛海燕;;《笔生花》在“易装”题材女性弹词文本链条中的位置[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波;大家的怀念就是最好的纪念[N];深圳特区报;2010年

2 姚平方;陈寅恪教授的雁山乡居岁月[N];桂林日报;2005年

3 刘显曾 刘颂曾;“能代老师挨批斗是我的荣幸”[N];温州日报;2010年

4 徐葆耕;驱曹风潮中的陈寅恪[N];人民政协报;2003年

5 史轩;寻梦难忘前度事[N];新清华;2007年

6 高山杉;陈寅恪传记新史料评议[N];东方早报;2010年

7 记者 郑天虹;广州: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故居修复开放[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清华大学中文系 王鹏程;陈寅恪桂林时期的学术研究[N];光明日报;2009年

9 撰文 周武现;陈寅恪 史学泰斗震寰宇[N];九江日报;2007年

10 钱碧云;阅读的楷模[N];韶关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项念东;史文蜕嬗与真美会融[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侯宏堂;从陈寅恪、钱穆到余英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董恩强;新考据学派:学术与思想(1919—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5 郝润华;《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D];南京大学;1999年

6 杨剑锋;现代性视野中的陈三立[D];上海大学;2007年

7 吕素珍;现实与超越[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熊伟;府兵制政治过程论[D];浙江大学;2008年

9 赵雷;士族与魏晋南朝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贺忠;唐王建《宫词》笺证[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圣宇;“竹林七贤”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秦竞芝;陈寅恪与新考据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冯芳萍;陈寅恪的治史方法:以文献材料为中心的考察[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4 高东海 ;陈寅恪与敦煌学[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5 栗辉;论陈寅恪史学之民族精神[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戴旭旺;抽象理想[D];苏州大学;2009年

7 杨莹;旧时月色旧时人[D];山东大学;2009年

8 陈渠兰;陈寅恪论《再生缘》[D];四川大学;2006年

9 楼培;中唐韩愈研究二题[D];浙江大学;2008年

10 贾海燕;陈寅恪先生“关陇集团理论”解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413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5413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b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