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及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17-06-03 03:08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及当代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从理论上讲,梳理和挖掘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不仅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加深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认识,更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从实践上讲,研究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是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自觉推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 本文的主体部分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形成的必然性”。主要对西方社会发展动力理论进行了概述,分析了西方传统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困境,重点阐述了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所实现的历史飞跃,阐明了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并指出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历史飞跃是在实践基础上的飞跃。 第二部分,“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从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要素和特征、结构和机制、主体和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探索。主要观点是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的要素是需要、利益、物质生产、分工、科学技术、交往;具有层次性与系统性、主体性和客体性、一般性与特殊性和决定性与选择性的统一的特征;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的结构是以人的个体、群体、社会、类为主体,以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为客体,以实践为中介;从而得出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的机制的中心途径是社会基本矛盾,外在表现是阶级斗争,运行的主体和关键是人民群众,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展开是实践;并得出社会发展动力的形成是以主体对价值的诉求而形成的。 第三部分,“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当代启示”。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彰显实践的品质和时代精神;用系统的眼光审视当代的社会发展,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当代社会发展问题;时刻关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因素和其价值诉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继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 社会发展动力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A811;K0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1 前言7-15
  •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7-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8-13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13
  • 1.4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13-15
  • 2 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形成的必然性15-28
  • 2.1 西方传统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及其困境15-22
  • 2.2 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形成及飞跃22-28
  • 3 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基本内容28-47
  • 3.1 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的要素和特征28-34
  • 3.2 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的结构和机制34-43
  • 3.3 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的主体和价值43-47
  • 4 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当代启示47-61
  • 4.1 关注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精神47-51
  • 4.2 把握社会发展的系统结构和方法应用51-56
  • 4.3 彰显社会发展的主体因素和价值诉求56-61
  • 结语61-62
  • 参考文献62-66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66-67
  • 后记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良方;;如何加强农村公路行业精神文明建设[J];改革与开放;2011年14期

2 张俊国;张亚楠;温嫩霞;;国强民富的目标与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实践[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杨梁玮;;从伦理学的视阈浅析我国加强社会管理的必要性[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4 张茜;;“中国模式”下的中国社会、文化和军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李芳丽;;关于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19期

6 赵夫鑫;武立强;;对“农民工”社会认同困境的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王卫东;;差异与外化:社会发展合规律性合目的性诠释[J];实事求是;2011年04期

8 ;辉煌“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强素质 求创新 回应群众期待 全力服务社会发展 吴忠市公安局[J];共产党人;2011年08期

9 王志强;;双重转型中的农民工犯罪趋势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刘公信;;浅谈目标责任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J];干部人事月报;200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曼莉;;论科普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魏文娟;;浅析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陆德生;;试论管子关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思想与实践[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4 赵希亭;王玉会;;和谐行业机关的建设[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5 ;抓好党建 推动改革 实现银行和社会发展共赢[A];改革创新铸辉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范秀英;;论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A];新世纪 新思考[C];1999年

7 江宏熹;;鼓励老年人对社会发展多作贡献[A];老年学论文集(三)[C];1998年

8 翟春宝;;网络化与社会发展[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1世纪贵州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9 杨军强;刘征;;“软”与“硬”结合推动“十二五”贵州社会发展[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亚玲;;全球自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 闻过;评价社会发展有了“硬指标”[N];广州日报;2005年

2 ;关于济南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N];济南日报;2009年

3 ;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N];西藏日报;2009年

4 ;关于衡阳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N];衡阳日报;2009年

5 ;关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N];青海日报;2009年

6 ;关于天津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N];天津日报;2009年

7 江苏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储小平;关于江苏省二○○八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二○○九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N];新华日报;2009年

8 ;张掖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张掖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N];张掖日报;2009年

9 梁熙玲;俄卫生和社会发展部提高2009失业率预期[N];远东经贸导报;2009年

10 ;柳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关于柳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N];柳州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建萍;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冰红;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3 李建华;社会发展中的公正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4 杨文华;人力资本与社会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毛良升;哲学视域中的创新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6 章延杰;论政府信用[D];复旦大学;2005年

7 林哲焕;中国朝鲜族社会变迁与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李政;外来投资对徐州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9 李太平;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1998年

10 鲍雪松;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积淀论[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禚昌浩;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及当代启示[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树铭;马克思哲学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建明;全面建设小康背景下县域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弋杨;宋代江西书院及其发展的社会环境[D];四川大学;2005年

5 张凤莲;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探析[D];山东大学;2005年

6 王朝晖;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D];郑州大学;2007年

7 刘慧;邵阳市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8 孙晓霞;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社会发展动力系统[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9 李莉;试论音乐教育中“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罗美芳;明清时期清水江水道的开辟与社会发展[D];贵州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及当代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71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417123.html

上一篇:谢国桢史学研究  
下一篇:论历史想象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4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