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发展的特点与趋向

发布时间:2017-08-06 11:24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发展的特点与趋向


  更多相关文章: 新时期中国史学 研究领域的拓展 研究范式的转变 中国的世界史研究


【摘要】:1978年以来,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和史学观念的更新,中国史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它首先表现在研究领域的拓展上,即从传统的政治史转向文化史和社会史。此外,在总体的研究方法和路径上,出现了从革命史范式、现代化范式、后现代范式到全球史范式的演变。而在世界史研究领域,对于世界史的整体研究或世界史体系问题的探讨也得到学者的高度关注,大致有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交往史观和全球史观四种对世界史体系的理论探讨。本文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发展的上述特点和趋向进行了考察,力图从总体上勾勒出其线索和概貌。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关键词】新时期中国史学 研究领域的拓展 研究范式的转变 中国的世界史研究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史学发展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建国后十七年史学(1949一1966年)、文革时期史学(1966—1976年)和改革开放以来或新时期史学(1978—)。十年文革期间,受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影响,史学被严重扭曲,出现了所谓的“影射史学”,史学研究的学术规范不仅被破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晴佳;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史学的前景[J];东岳论丛;2004年01期

2 方克立;要注意研究90年代出现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J];高校理论战线;1996年02期

3 许殿才;;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J];河北学刊;2007年01期

4 吴于廑;历史上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J];世界历史;1987年02期

5 吴于廑;亚欧大陆传统农耕世界不同国家在新兴工业世界冲击下的反应[J];世界历史;1993年01期

6 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J];世界历史;2003年03期

7 徐洛;评近年来世界通史编撰中的“欧洲中心”倾向——兼介绍西方学者对“早期近代世界”的一种诠释[J];世界历史;2005年03期

8 何平;;全球史对世界史编纂理论和方法的发展[J];世界历史;2006年04期

9 陈奉林;;对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J];世界历史;2009年03期

10 郭双林;20世纪最后20年文化讨论之检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宗福,谭蕾;中国文化的起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李俐;张恒;;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的泉州民居海外多元文化特征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3 董欣洁;;西方通史类全球史编纂中的历史分期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张翅,闻娱;春秋战国传播活动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成德宁;英国前工业化时期的农业革命及其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J];安徽史学;2002年03期

6 储著武;;论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7 常建华;;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J];安徽史学;2010年01期

8 熊春林;黄正泉;;长株潭农村文化生态发展略论[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9 高秀清;;先秦“书写”研究简论[J];书画世界;2011年03期

10 唐启翠;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解“婚”说“昏”[J];安康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朗;;近代西方教育导入中国之探源——艾儒略与明末西方教育的导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2 姚爱强;;略论“和谐”意识在中华造物设计中的体现[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侯惠勤;;事关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全局的历史动力问题讨论[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田湘波;;试比较中国行政管理学“十”字型学派与公共管理学派的特征[A];首届青年中国公共行政学者论坛: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常建华;;中国族谱学研究的新进展[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6 王磊;张法瑞;;《齐民要术》与北魏的畜牧业生产[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7 王欣;;丝绸之路与古代东西文明交往[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晨阳;;缅甸有现代化进程吗?——兼论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起点[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夏也春;;数理分析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起源和分离[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杨有贤;;回族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特征散论[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宏涛;古代域外普贤信仰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张燕军;二战后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师敏;圆仁的入唐求法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艳雁;达斡尔族舞蹈的流变与传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闫娜娜;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彭长武;苏州西山敬修堂“三雕”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祝美;改革开放以来高中历史教材中世界史体系的演变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6 陶健;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历史观教育策略探析[D];苏州大学;2010年

7 王文秀;淮北地区汉画像石神话图式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炯;云南基督教堂及其建筑文化探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刘贝;文化视野下的国企体制变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邓万学;清末滇东名士何桂珍理学经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辉;试论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兼论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的历史地理综合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罗志田;发现在中国的历史——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点反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林华国;也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与半封建化之间的关系——李时岳“两种趋向”论质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4 赵世瑜,杜正贞;太阳生日:东南沿海地区对崇祯之死的历史记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5 王富仁;;中国传统文化对物质—自然系统的封闭性——中国传统文化系统功能刍议之一[J];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02期

6 张旭东;詹明信再解读[J];读书;2002年12期

7 纪坡民;从世界历史看全球化[J];读书;2003年01期

8 陈春声;;走向历史现场[J];读书;2006年09期

9 沃勒斯坦;进退两难的社会科学[J];读书;1998年03期

10 许纪霖;没有过去的史学危机[J];读书;1999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本报记者 薄洁萍;[N];光明日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倪迅;[N];光明日报;2001年

3 行龙;[N];光明日报;2001年

4 德朋 洪源 苗家生;[N];光明日报;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瞿林东;关于影响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几个问题[J];史学月刊;2001年06期

2 葛洪源,王德朋;展望21世纪的中国史学——“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侧记[J];史学史研究;2001年04期

3 马彪;超越战后日本中国史学模式的谷川史学[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02期

4 李小树;论李大钊在中国史学多元格局中的理论选择[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5 朱清如;关于20世纪末中国史学问题的几点思考[J];湖湘论坛;2004年06期

6 刘光明;;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中国报业;2011年16期

7 李侃;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的一点认识[J];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01期

8 瞿林东;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条件[J];安徽史学;1997年01期

9 瞿林东;二十世纪的中国史学(上)[J];历史教学;2000年03期

10 李伯重;资本主义萌芽研究与现代中国史学[J];历史研究;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姜义华;;当代中国史学:从帝王之学走向普遍性的人学[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2 刘重来;;试论中国史学“大一统”历史观——从《华阳国志》宣扬“大一统”思想说起[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7辑)[C];2008年

3 罗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尤学工;;历史教育: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程利田;;袁枢对中国史学的贡献[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李弘祺;;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和中国史学:濠梁上Q5鱼的悖论(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7 李景煜;;中国史学肇源于《春秋》[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8 吕清玉;;发挥谱牒积极作用,促进中华民族团结[A];闽台谱牒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赵梅春;;二十世纪史家对“通史家风”的继承和发展[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毛佩琦 本报记者 陈菁霞 整理;回顾二十世纪中国史学进程[N];中华读书报;2012年

2 常金仓;“文化科学”理论与中国史学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徐松巍;十九世纪中国史学变革的历史启示[N];光明日报;2000年

4 李振宏;“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综述[N];光明日报;2001年

5 张越 蒋正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与中外史学交流”研讨会简述[N];光明日报;2003年

6 李振宏;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展望[N];人民日报;2001年

7 侯且岸;中国史学与文化研究的若干反思 (之三)[N];学习时报;2003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蒋大椿;中国史学转型需找准定位[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杨艳秋 廉敏;中外学者研讨中国史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10 浔邑;专家学者研讨唯物史观与新中国史学发展[N];光明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2 刘俐娜;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谢进东;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学解释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谷学峰;1958年“史学革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樊庆臣;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创建与运作[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松;历史跨学科研究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的现代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徐春夏;抗战时期延安地区的史学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吕作用;越界取火[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冰;柴德赓与中国史学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雅芹;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史学功用观之嬗变[D];山东大学;2009年

6 王维佳;唯物史观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大陆历史学变革[D];扬州大学;2012年

7 杨发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史学风气的变动与童书业的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刘秀俊;实证与诠释的会通[D];山东大学;2006年

9 刘冬蕊;章学诚与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新芳;孙祚民的农民战争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296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6296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f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