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历史主义学派之比较——兼论历史主义学派的总评价
本文关键词:中德历史主义学派之比较——兼论历史主义学派的总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历史主义学派 中德史学比较 个学与类学 史实与理论
【摘要】:为什么历史主义学派在近现代德国史学界会获得主流地位,而同类的历史主义思潮在现代中国史学史上只能屈居支流?本文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一战前,德国传统精英成功地实现了民族的统一与自强,强调本民族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历史主义学派在其中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个学式的学术理念与方法也得到了证实。而在近现代中国,由于传统国家与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失败,中国的激进文化精英不能通过历史主义的方法在本国的历史文化中找到救国救民之路,而只能通过类学式的思路在西方文化中寻求普遍的真理,并最终诚服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就历史主义学派的总评价而言,本文认为,历史主义对史料、史实以及历史特殊性的重视,无疑是值得继承的史学理念。但个学式的历史研究在认识效率上是无法与使用系统科学概念与理论的类学式历史研究比拟的。历史研究不应该排斥理论,使用理论时如出现问题,根源不在于"公式主义"的方法,而在于理论的质量。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关键词】: 历史主义学派 中德史学比较 个学与类学 史实与理论
【分类号】:K091
【正文快照】: 一(一)问题的提出早在十几年前,笔者就有了撰写这篇文章的念头。大概是在90年代中后期,笔者还在柏林自由大学留学,山东大学历史系79级老同学孙立新从国内带来了另一位老同学王学典的第一部专著《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1]。在赞叹老同学取得的丰硕成果之余,笔者也对书中叙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景德祥;;德国历史主义学派的评价问题——兼评伊格尔斯著《德国的历史观》[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7期
2 冯天瑜;;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遭遇[J];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君妮;;墨子“非乐论”再探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2 张文涛;;共时性与历时性:中国传统史学与西方近代史学的分途[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3 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张文涛;;一种关于世界史观念的历史考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张文喜;;唯物史观与叙事的历史学[J];长白学刊;2011年01期
6 叶隽;;战后六十年的歌德学(一九四五-二○○五)——歌德学术史研究[J];东吴学术;2011年03期
7 杨春洪;;对我国比较刑诉法研究的检视与反思[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崔建树;;历史学与国际关系研究[J];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1期
9 吴高泉;;贫穷道德观及其文学话语方式[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10 杨吉平;;历史与政治:雷蒙·阿隆的国际关系思想[J];法国研究;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董正华;;韦伯、桑巴特、托尼资本主义精神动因思想比较——兼评格林菲尔德的新著《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2 孙成竹;;浪漫主义:马克思哲学的重要思想史资源[A];“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孙立新;;纳粹历史与德意志民族认同危机[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上)[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蔺淑英;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性运用(1919-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理;从合作社性质的民营报纸到共产党的党报[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卓立;历史相对主义的脉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e,
本文编号:6949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694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