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宗《通鉴辑览》“御批”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9 02:31
本文关键词:清高宗《通鉴辑览》“御批”研究
【摘要】:《御批通鉴辑览》是乾隆年问组织编撰的官方大型纲目体编年通史。大约始修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成书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8)。全书一百二十卷,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正文,所记之事上起伏羲下到明亡。另一部分为乾隆帝的御批,达一千九百余条,累计二十余万字。御批内容覆盖史事评价、史学思想、治国理念、军事思想与对外关系等多个方面,且多处集中阐述了关于史学思想、君主论、灭道观等内容。该书的修撰是在乾隆皇帝的指示和授意下进行的,每成书一卷,乾隆帝便对书中的书法义例及重大事件的是非做出裁定,并对重要的历史人物或事件撰写评价。御批语言精炼,见解独特,完美地展现出一代帝王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史学造诣。 《御批通鉴辑览》可谓是取历代治乱兴衰之鉴与顶峰皇权下君主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代表了官方权威的指导思想。自成书时即成为清朝科举考试最为重要的参考书籍,在清代官方史学的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关键词】:清高宗 御批 史学思想 君主论 正统论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09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录7-9
- 第一章 绪论9-12
-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9
- 第二节 研究现状9-11
- 第三节 文章结构安排11-12
- 第二章 《御批通鉴辑览》的编撰12-21
- 第一节 《御批通鉴辑览》编撰的背景12-15
- 一、社会历史背景12-13
- 二、乾隆帝个人因素13-15
- 第二节 《御批通鉴辑览》概要15-21
- 一、编撰人员15-17
- 二、编纂过程及编纂体例17-19
- 三、史料来源19-21
- 第三章 “御批”的史学思想21-39
- 第一节 诚以作史、考辨求真21-27
- 一、史学求真性21-24
- 二、史笔:去浮华、倡淳朴24-25
- 三、重汉学的考据25-27
- 第二节 精思善疑及强烈的史学批判思想27-31
- 一、精思善疑27-28
- 二、对作史者和读史者的“具识”要求28-29
- 三、史学批判思想29-31
- 第三节 维护纲常伦理的正统观31-33
- 一、修订正统31-33
- 二、臣子维护正统的责任33
- 第四节 天道观与进步的历史观33-39
- 一、赏善惩恶的天道观33-36
- 二、审时变通的历史观36-38
- 三、反对迷信38-39
- 第四章 “御批”中的君主论39-50
- 第一节 对君主的要求39-41
- 一、对君主自身素质的要求39-40
- 二、君主施政之要务40-41
- 第二节 用人之道41-46
- 一、选用大臣41-42
- 二、立储42-44
- 三、治理后宫44-45
- 四、驾驭宦竖45-46
- 第三节 治内之道与御外之术46-50
- 一、信赏必罚46-47
- 二、治人与治法47-48
- 三、姑息为祸、德以怀远48-50
- 第五章 “御批”的史学价值及影响50-53
- 第一节 “御批”的史学价值50-52
- 一、完善官方史学指导思想50-51
- 二、对南明史实的补充51-52
- 第二节 “御批”对清代学术走向的影响52-53
- 结语53-54
- 参考文献54-58
- 致谢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金鑫;;论乾隆的疑古意识与其史学思想[J];黑河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戴逸;我国最多产的一位诗人——乾隆帝[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年05期
3 刘开军;;“二十四史”的刊刻与乾隆皇帝政治思想探析[J];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4 乔治忠;杨永康;;清代乾嘉时期的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J];学术月刊;2007年08期
5 罗炳良;;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与史学批评范畴[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本文编号:698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698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