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视野中的“古史辨”派
发布时间:2017-10-01 16:15
本文关键词:方法论视野中的“古史辨”派
更多相关文章: “古史辨”派 三皇五帝 经今文学 上古史重建
【摘要】:在20世纪的中国史学发展史上,顾颉刚先生(1893—1980)以及他所领导的“古史辨”运动始终占据着一种砥柱性的位置,他们主要从事的上古史料的董理和批判工作也推动了史学的整体变迁。但半个多世纪以来,“古史辨”派的学术业绩仍然面临着各种被误读的危险,而顾颉刚的几大主干命题也仍有重新诠释和理解的必要。 顾颉刚1923年5月6日刊发于《读书杂志》上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事实上构成了“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一源远流长的中国上古史知识框架崩溃的肇因。其中所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作为顾颉刚古史考辨工作据以进行的基本假定和最具阐释力的分析工具,其内涵绝不仅仅限于史料学层面。如果说此命题中确实蕴藏着所谓“现代史学的观念”,也似乎主要体现在顾先生对历史知识一般性质的看法上或对历史知识的革命性态度上。顾先生从中得出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知识性质的结论是:“我们要辨明古史,看史迹的整理还轻,而看传说的经历却重。”而他的致知取向便“不在它的真相而在它的变化”,简言之就是“不立一真,惟穷流变”。这一搁置历史本体、着重于古史知识形成过程的“层累构成说”便标明了顾颉刚经验主义的知识立场。而从历史知识论的角度来看,当顾颉刚将注意力集中在古史的“故事演变”和“角色塑造”时,也就意味着他早在那些极端的后现代主义者论证“历史文本”也是“文学虚构”之前很久,就将历史、特别是人们所熟知的上古史还原为“故事”、“传说”和“神话”等体裁的文学作品了。在普遍的知识论意义上,从怀疑古史记录到怀疑全部历史记录,顾颉刚已经触及了历史知识的一般性质与“神话”的性质的关系问题。事实上,神话制造者对资料的取舍与编排,与职业历史学家的历史叙事,手法与程序并没有实质上的不同,“历史”与“神话”的区别可能仅具有相对和有限的意义。所以“层累构成说”应该看作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论命题,因为不管文献“足征”与否,所有的“历史”仍都具有“不确定”的性质,都
【关键词】:“古史辨”派 三皇五帝 经今文学 上古史重建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092.6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1
- 引言11-15
- 第一章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论命题15-32
- 第一节 “不立一真,,惟穷流变”17-20
- 第二节 “知识论上之实证论”20-26
- 第三节 “层累构成说”的普遍意义26-32
- 第二章 “东周以上无史”—“疑古”学说“破坏”意义的再估量32-62
- 第一节 “东周以上”之为“无史时代”33-42
- 第二节 “无史”说是被“证据”逼出来的一个结论42-51
- 第三节 如何重建“东周以上”的历史51-62
- 第三章 “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顾颉刚与晚清经今文学之关系62-89
- 第一节 化“经学”为“史学”62-72
- 第二节 顾颉刚对康有为考据遗产的继承72-79
- 第三节 康有为对顾颉刚研究路径的指引79-89
- 参考文献89-95
- 后记95-9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96-97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97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灿;《尚书》历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彭国良;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D];山东大学;2007年
3 黄海烈;顾颉刚“古史层累说”初探[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544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954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