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唐书”文苑与儒林的历史书写及其关系
本文关键词:“两唐书”文苑与儒林的历史书写及其关系
【摘要】:新旧"唐书"采取两种不同的书写方式来构建唐代的儒林和文苑,《旧唐书》偏重于强调经生和词臣在儒林、文苑中的重要性,没有严格的去区分文苑和儒林的界限。《新唐书》对唐代儒林、文苑的书写则更强调治礼儒士和诗赋之士,对于儒林、文苑的分界更加清晰有条理。这是由于到了宋代,道学的萌芽及宋初古文家对唐代古文的传承使其偏重于以本朝之风视前代,于是造成文儒分流的书写模式。对比两种书写模式,一方面可以看出宋代对唐代历史的重构倾向,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不同语境中,书写者对历史的想象往往会导致事实的失真。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系;
【关键词】: “两唐书” 文苑 儒林
【分类号】:K062
【正文快照】: 文学与儒学一直是中古时期士人思想世界中的两条路径,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两者的界限也并非泾渭分明。对于士人身份的认定一方面出于后世研究者所采取的立场,另一方面取自于史籍本身对士人身份的判定,正史中《儒林传》和《文苑传》(或称之为《文艺传》)就是书写者对士人认定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羽;;今佚唐代韦彤《五礼精义》的学术特点及影响——兼论中晚唐礼学新趋向对宋代礼仪的影响[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9年00期
2 刘鹏;;论唐代《昭明文选》影响之二途[J];求是学刊;2010年03期
3 戚学民;;《后汉书》李贤注与《文选》李善注:论李善注影响的扩张[J];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4 张国刚;略论唐代学术史的时代特征[J];史学月刊;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雨晴;庄华峰;;略论传统社会保障中的以工代赈——以宋代长江下游圩区为中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2 张显运;;宋代耕牛牧养技术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3 邱云飞;孙良玉;;宋代农业自然灾害史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4 陈峰;都部署与北宋武将地位的变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范学辉;;“将从中御”始于宋太祖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孙利玲;;浅析宋代“官不足以制吏”现象的成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7 蒋铁初;;中国古代民事证据法的特点[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李京龙;赵英华;;北宋河北缘边地区的军事防御工程述略[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9 郭志安;王晓薇;;论北宋黄河治理中的民众负担[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祝总斌;;古代皇太后“称制”制度存在、延续的基本原因[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冯晓庭;;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初探[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2 张国静;;论唐代起居舍人与起居郎[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3 杜文玉;梁丽;;五代时期畜牧业发展状况初探[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金华;毕沅及其幕府的史学成就[D];南开大学;2010年
2 孙昊;女真建国前社会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朱文慧;南宋东南地区的民间纠纷及其解决途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文正东;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蔺熙民;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郭艳艳;宋代赦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裴会涛;敕与北宋立法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王连旗;北宋嘉yP二年进士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李伟峰;香火接续:传统社会的招赘婚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亮;明代役的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韩志;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宏;福建清代女诗人薛绍徽思想与诗词创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枫丹;论北宋杂剧优语的历史背景[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洁;《唐百家诗选》与王安石诗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榴;朱熹眼中的苏轼[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贾连港;宋代内禅政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陈明明;府际视角下的北宋县政[D];西北大学;2011年
9 张秀兰;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于执立;《儒林外史》与八股取士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方玲;唐初文学馆与储位之争的关系论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傅刚;《文选》的流传及影响[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01期
3 孙良明;李贤《后汉书注》中的语法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牛卫东;;王安石“熙宁变法”中科举制度的改革[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周晓瑜;李贤《后汉书注》评议[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04期
6 赵英华;;武则天与李弘、李贤之关系探微[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洪海安;;章注《后汉书》的历史贡献[J];社会科学家;2009年05期
8 汪超;;苏轼正面接受《文选》现象浅议[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周晓瑜;李贤注《后汉书》起讫时间考[J];文史哲;1991年05期
10 许逸民;;论隋唐“《文选》学”兴起之原因[J];文学遗产;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枫;“两唐书”说略[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6年03期
2 卓成;;《两唐书回纥传、回鹘传疏证》[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5期
3 ;《两唐书回纥传回鹘传疏证》即将出版[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89年03期
4 胡力;;信而可征 言之有据——评刘美崧《两唐书回纥传回鹘传疏证》[J];新疆社会科学;1990年02期
5 周晓薇;两唐书标点匡失[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6 赵文润;《两唐书辞典》中的唐朝21位皇帝[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年03期
7 龙银东;;两唐书经籍志春秋家比较研究[J];黑龙江史志;2009年23期
8 朱承;;唐代儒者的政治关怀及其现代反思——以两唐书《儒学传》为中心的考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王永兴;从陈寅恪读两唐书札记看他的史学[J];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04期
10 裴玉茹;;无可奈何花落去——浅析《两唐书·列女传》中女性的非正常死亡[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晓晖;两唐书乐志研究[D];扬州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倪小鹏;两唐书《方技传》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710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971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