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拓展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思考
本文关键词:关于拓展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思考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史学史 经史关系 世纪中国史学 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摘要】:为了推进学术研究和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我们应当着力探讨中国史学演进中带有关键性的问题,要努力总结和阐释那些显示出中国史学的民族特色,彰显民族文化伟大创造力,具有当代价值,具有中西融通学理意义的内容、思想、命题和方法,并力求作出新概括、新表述,以展示传统史学和近现代史学的成就和独具魅力,促进中国学术向世界的传播。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关键词】: 中国史学史 经史关系 世纪中国史学 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9AZS001)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为了推进学术研究和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我们应当着力探讨中国史学演进中带有关键性的问题,要努力总结和阐释那些显示出中国史学的民族特色,彰显民族文化的伟大创造力,具有当代价值,具有中西融通学理意义的内容、思想、命题和方法,以展示传统史学和近现代史学的成就和独具魅力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其泰;;春秋公羊学说独具的经学品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柳芳;;《洛阳伽蓝记》中的女性形象论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孔令梅;;道教承负说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瞿林东;论魏晋至隋唐的历史文献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刘克;;汉代画像石中的佛教环境生存智慧[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 曹洁;;宋跋本王仁f+《刊谬补缺切韵》音注补苴[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6 段伟;;西汉黄河水患与防治制度的变迁[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7 段伟;;救灾方式对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影响——因灾录囚及其对司法制度的破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汪高鑫;;论“通经致用”的经学传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孔祥军;;曹操政治战略核心研究——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考察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刘洋;;汉代“不道”罪考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陈立柱;;说“国必依山川"[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胡晓明;;西晋后期嗣君之争考论[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姜建红;;《汉语大词典》释义以今律古现象札记二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杨绪敏;;论明清时期《史通》的流传、整理和研究[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6 霍宏伟;;隋唐洛阳东城形制布局的演变[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邬国义;;关于墨海书馆一首诗的诠释[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8 赵立新;;梁代的聚书风尚——以梁元帝为中心的考察[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胡喜云;;魏晋南北朝皇朝史书编纂“序例”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蓝岭;姚乐音;;盘王碧渡海漂失传说辨析[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乐;宋代书籍编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郧在廷;西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方浩然;韩愈道德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盖业明;《史记》“太史公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轶欧;八旗满洲官宦世家探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洪源,王德朋;展望21世纪的中国史学——“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侧记[J];史学史研究;2001年04期
2 马彪;超越战后日本中国史学模式的谷川史学[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02期
3 李小树;论李大钊在中国史学多元格局中的理论选择[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4 朱清如;关于20世纪末中国史学问题的几点思考[J];湖湘论坛;2004年06期
5 刘光明;;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中国报业;2011年16期
6 李侃;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的一点认识[J];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01期
7 瞿林东;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条件[J];安徽史学;1997年01期
8 瞿林东;二十世纪的中国史学(上)[J];历史教学;2000年03期
9 李伯重;资本主义萌芽研究与现代中国史学[J];历史研究;2000年02期
10 何平;20世纪80年代中国史学发展若干趋势[J];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姜义华;;当代中国史学:从帝王之学走向普遍性的人学[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2 刘重来;;试论中国史学“大一统”历史观——从《华阳国志》宣扬“大一统”思想说起[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7辑)[C];2008年
3 罗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尤学工;;历史教育: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程利田;;袁枢对中国史学的贡献[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李弘祺;;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和中国史学:濠梁上Q5鱼的悖论(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7 李景煜;;中国史学肇源于《春秋》[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8 吕清玉;;发挥谱牒积极作用,促进中华民族团结[A];闽台谱牒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赵梅春;;二十世纪史家对“通史家风”的继承和发展[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毛佩琦 本报记者 陈菁霞 整理;回顾二十世纪中国史学进程[N];中华读书报;2012年
2 常金仓;“文化科学”理论与中国史学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徐松巍;十九世纪中国史学变革的历史启示[N];光明日报;2000年
4 李振宏;“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综述[N];光明日报;2001年
5 张越 蒋正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与中外史学交流”研讨会简述[N];光明日报;2003年
6 李振宏;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展望[N];人民日报;2001年
7 侯且岸;中国史学与文化研究的若干反思 (之三)[N];学习时报;2003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蒋大椿;中国史学转型需找准定位[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杨艳秋 廉敏;中外学者研讨中国史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10 浔邑;专家学者研讨唯物史观与新中国史学发展[N];光明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2 刘俐娜;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谢进东;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学解释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谷学峰;1958年“史学革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樊庆臣;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创建与运作[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松;历史跨学科研究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的现代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徐春夏;抗战时期延安地区的史学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吕作用;越界取火[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冰;柴德赓与中国史学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雅芹;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史学功用观之嬗变[D];山东大学;2009年
6 王维佳;唯物史观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大陆历史学变革[D];扬州大学;2012年
7 杨发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史学风气的变动与童书业的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刘秀俊;实证与诠释的会通[D];山东大学;2006年
9 刘冬蕊;章学诚与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新芳;孙祚民的农民战争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83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983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