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懋德学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陆懋德学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陆懋德 史学方法 文化史 考古学 史学史 中国上古史
【摘要】: 陆懋德(1888年——1961年前后),字咏沂,山东历城人,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著述丰硕,主要有《史学方法大纲》、《中国上古史》、《中国史学史》、《中国文化史》(未竟稿)、《周秦哲学史》、《孙子兵法集释》、《美法民政之比较》等。由于史料的匮乏,对陆懋德的研究一直极为薄弱。本文力图从搜集的大量史料中努力勾勒出陆懋德的学术原貌,揭示其史学思想的特点,彰显其史学成就与影响,并指出其不足,同时注意展示陆懋德史学思想与史学现代化进程的密切关联。 全文由绪论、正文四章、结语组成。 绪论:主要阐述研究陆懋德史学的必要性,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写作思路。 第一章,生平及主要学术活动。主要厘清陆懋德的生平,简述其学术活动和学术思想的演变。 第二章,史学思想及其演变。陆懋德的一生处于中国受到西方文化强烈冲击的背景之下,他的史学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陆懋德致力于史学的科学化,并强调跨学科的研究,重视“历史解释”在史学方法中的作用,,在古代史研究中引进考古学的成果。 第三章,史学研究成果。主要论述陆懋德在上古史、文化史、史学史等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陆懋德在甲骨学、青铜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他首次系统提出并实践了文化史理论,他的《中国史学史》讲义,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以“史学史”命名的著作,对于史学史学科的建设有着奠基性作用。 结语,总结陆懋德的史学贡献,评价其在史学史上的学术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陆懋德 史学方法 文化史 考古学 史学史 中国上古史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092
【目录】:
- 论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绪论9-11
- 第一章 陆懋德生平及其业绩11-20
- 第一节 生平及要著11-14
- 第二节 筹建清华学校历史系14-20
- 第二章 史学思想20-34
- 第一节 史观:倡科学与综合,重解释与致用21-26
- 第二节 史法:中西比较与“考而后信”26-29
- 第三节 史学思想的变化29-34
- 第三章 史学成就34-49
- 第一节 考古学与新史料研究34-43
- 第二节 专门史研究43-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永明;;“食货派”的经济史研究方法探讨[J];史学史研究;2007年03期
2 齐世荣;;世界史和世界现代史——古老的历史学中两个年轻的分支学科[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11期
3 胡迎春;张仲波;;梁启超和他的“新史学”[J];文教资料;2008年36期
4 吴士新;;对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史编写及其运用的史学方法之思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张国刚;李治安;;略论史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J];历史教学;1987年02期
6 李淑云;;从《说园》看陈从周的史学思想与方法[J];商业文化;2010年04期
7 靳宝;;浅析王充的史学方法[J];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03期
8 萧功秦;;人生经验与历史学者的悟性——史学方法谈[J];历史教学;2006年06期
9 徐永志;戴巍;;政治—社会史:深化史学研究的新路径[J];史学月刊;2007年01期
10 吴志洁;试论“五四”时期胡适对中国史学的贡献[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兆辰;;唯物史观指导下中国史学方法的进步[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张越;;“书评”中的学术批评——《燕京学报》“书评”栏目的特色[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3 罗检秋;;清末民初考据学方法的发展[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4 王法周;;从《古史辨》看1920年代史学中的西学观念与方法[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5 方龄贵;;姚从吾传略[A];蒙古史研究(第一辑)[C];1985年
6 李慧宇;;长足进取与成就辉煌——中国历史学的现代转型述论[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7 毛曦;王善军;;坚持与发展:漆侠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8 周建刚;;“按图索骥”与“庖丁解牛”—从历史哲学的角度谈船山史学思想的特色[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9 王岗;;对北京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北京市社科院历史所北京史研究30年[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10 薄音湖;;翁独健传略[A];蒙古史研究(第二辑)[C];198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 越;新时期以来史学方法的多样化探讨[N];光明日报;2002年
2 李洪岩邋(本报书评人);史学“非主流”与“史学方法”[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古伟瀛;多方面的史学创新之作[N];南方周末;2007年
4 清华大学中文系 王鹏程;陈寅恪桂林时期的学术研究[N];光明日报;2009年
5 顾杭;布罗代尔心目中的历史学[N];中华读书报;2009年
6 姜涛;历史学的科学底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孙明(北京大学历史系);历史与组织的偶合[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8 张岂之;关于编写《史学概论》教材的情况与思考[N];光明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薄洁萍;在互动中建构世界历史[N];光明日报;2009年
10 本报书评人 钮卫星;萨顿过时了吗?[N];中华读书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丽娟;李维史学探微[D];复旦大学;2005年
2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3 王悦;李维史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秀丽;反科学主义思潮下中国现代史学的人文指向[D];山东大学;2009年
5 谢进东;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学解释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波;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民族史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黄广友;刘大年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9 邓城锋;香港学制演变:文化角度的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刘俐娜;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福生;陆懋德学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褚庆立;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3 袁振堂;吕思勉的史学成就及史学思想述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4 吾斯曼江·亚库甫;莎依然米的史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吴兴星;清华历史系的早期发展(1926-1935)[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高娟;基于音乐作品研究的史学方法反思[D];西安音乐学院;2009年
7 刘鹏程;《通典·食货典》史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王晓宇;基于《希腊志》的色诺芬史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戚红斌;杨慎谪滇及其对云南文化的贡献[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琳娟;1983年—中国新时期史学的转变[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853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985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