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全球治理转型与中国的制度性话语权提升

发布时间:2018-04-10 05:00

  本文选题:国际制度 切入点:治理转型 出处:《当代世界》2017年02期


【摘要】:制度性话语权建设是中国推动全球治理转型和建立新型全球治理秩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近年来,中国在推动传统国际制度改革和建设新型国际制度层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并为构建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秩序提供了新的路径。展望未来,中国仍然需要继续推动国际制度改革,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制度,增强自身国际制度传播能力,提高国际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以进一步提升制度性话语权。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al right of speech is an important way and means for China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global governance and to establish a new global governance order.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he traditional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building a new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has provided a new path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fair and reasonable global governance order.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China still needs to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ctively build a new international system, strengthen its own international system dissemination capacity, improve the supply capacity and level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 in order to further enhance the institutional right of speech.
【作者单位】: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战略与政策分析研究所;
【分类号】:D8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伯特·基欧汉,门洪华;国际制度:相互依赖有效吗?[J];国际论坛;2000年02期

2 张敬新,苏俊燮;国际制度中的霸权[J];国际观察;2001年02期

3 王学东;国家声誉与国际制度[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07期

4 李晓燕;试析国际制度的作用及其局限性[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5 李晓燕;浅析国际制度的制约因素[J];政法论丛;2004年01期

6 何卫刚;国际制度框架下中美俄关系的合作与背离[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03期

7 李晓燕;从“合作”到“和谐”:国际制度的作用趋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刘宏松;;对国家参与国际制度的另一种理性主义解释——国际制度中的“自为其事”权力理论述评[J];国际论坛;2006年05期

9 卜翔国;;公共益品与国际制度[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于宏源;;国际制度与政府决策转型[J];国际政治科学;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玮;;国际制度对非成员国的作用[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2 阮金之;;国际制度的群体视角[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3 杜娟;;国际制度的理性设计论:理性主义国际制度研究的新发展[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4 于宏源;;国际制度在中国的内化——以国际防止气候变暖制度为个案的分析[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5 韦进深;;国际-国内互动:加拿大退出《京都议定书》的解释[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余建军;;身份、规范与利益——理解中国国际制度行为转变的观念途径[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7 李增刚;董丽娃;;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制度起源与实施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卢宁;党亚峰;;国际制度形成的阻力研究:一个尝试——以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为例[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世平 王明国 毛维准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法学院 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政治学系;国际制度研究需要准确的翻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张仕荣 毕成良;新时期国际制度的挑战[N];学习时报;2013年

3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李巍;国际制度研究新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陈昌煦;对国家参与国际制度的理性主义解释[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欧冶;中国式“增量改进”推动国际制度变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苏长和;中国制度与自我节制[N];东方早报;2011年

7 复旦大学教授 唐贤兴;中国提升了在世行的投票权之后[N];南方日报;2010年

8 王彦志;打开国际制度的黑箱:国际法学的跨学科贡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理查德·韦茨(美国哈得逊研究所政治军事分析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日媒称美国学会控制中国崛起[N];国防时报;2011年

10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者 张建;中国贡献了什么[N];解放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玮;跨越制度边界的互动——国际制度与非成员国关系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马兰起;脆弱性博弈与非霸权体系下国际制度的创建[D];外交学院;2010年

3 王明国;国际制度有效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刘鹏;印度洋地区国际制度的评估[D];暨南大学;2015年

5 贾烈英;无政府性与国际制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D];外交学院;2005年

6 韩万圣;冷战后中国国际制度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王利文;东南亚反恐合作的国际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李海龙;跨大西洋安全关系的制度化:从理性选择到社会建构[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明涛;国家正向和反向参与国际制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李晓燕;国际制度的作用及其发展前景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吴兵;中美国际制度战略的比较、借鉴与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曹俊;国际制度的国内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胡尉尉;国际制度变迁动力理论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6 乔治;金砖五国组织及其对国际制度的影响:公平,发展,互惠互利[D];浙江大学;2015年

7 刘慧田;[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5年

8 夏完立;冷战后美国亚太制度霸权的建构[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年

9 柳思思;国际政治资源中的国际制度资源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10 赵贞;国际制度的有效性及对东北亚地区的启示[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297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7297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8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