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中国外交的不同形态、影响因素与未来转型
本文选题:外交新常态 + 中国外交 ; 参考:《江汉论坛》2015年10期
【摘要】:66年来,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三个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立国外交、建国外交和强国外交三种不同的外交形态。现实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和领导者个人因素成为影响新中国外交决策的重要变量,但是从总体上看,决定新中国外交的根本动因还是坚持中国主位与主体、捍卫中国的国家利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是新中国外交演变的主轴和遗产。当前,中国外交正步入大国外交新阶段,外交改革和转型悄然发生,但要实现转型成功、改革到位,中国外交人还需要认识、适应并引领外交新常态,并从战略思维和外交顶层设计等多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Abstract]:In the past 66 years, New China's diplomacy has experienced three important historical stages, forming three different diplomatic forms: the founding diplomacy, the founding diplomacy and the powerful country diplomacy.Realistic national interests, ideology and personal factors of leaders have become important variables that influence the diplomatic decis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ut on the whole, the fundamental motivation to determine the diplomac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to adhere to the theme and subject of China.Safeguarding China's national interests and independent peaceful foreign policy has always been the main axis and legacy of the evolution of New China's diplomacy.At present, China's diplomacy is stepping into a new stage of great power diplomacy, diplomatic 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 take place quietly, bu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uc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reform in place, Chinese diplomats also need to understand, adapt and guide the new normal state of diplomacy.And from the strategic thinking and diplomatic top-level desig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work.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未来十年中国外交和战略体系构建研究——战略调整和外交改革”(14AZD05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10BKS069)的成果
【分类号】:D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洁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J];求是;2008年18期
2 胡宗山;;新中国外交六十年:基本经验与未来转型——一项内政外交相互关系视角的观察[J];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周士新;;中国安全外交与地区多边机制[J];国际安全研究;2014年06期
2 胡宗山;;新时期中国特色外交风格的形成、演进动因及其现实挑战[J];教学与研究;2012年08期
3 杨鲁慧;;和平崛起背景下的中国外交战略调整[J];理论探讨;2013年02期
4 胡宗山;;新中国外交六十年:基本经验与未来转型——一项内政外交相互关系视角的观察[J];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05期
5 简军波;;中国外交中的多元思想:实践与源泉[J];学术探索;2010年06期
6 童立群;;涉台外交的经验与启示[J];现代台湾研究;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吴莼思;;中国安全外交概念初探[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周士新;;中国安全外交与地区多边机制[A];全面深化改革与现代国家治理——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静;中国中东外交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因素影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王在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合作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欧阳程奕;试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价值取向[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0年
2 曾德金;国际话语权与中国公共外交[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高成th;立国外交、大国外交、全球外交[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旗;战略文化变迁与当代中国外交转型[D];山东大学;2012年
5 刘畅;国际关系中的主从关系及其演进机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年
6 程鹏翔;国家利益视野下毛泽东外交思想及其实践研究(1949-1976)[D];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郭伟伟;;从内政与外交互动的角度看新中国的外交战略与经济建设的发展[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4期
2 杨洁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J];求是;2008年1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逸舟;;加强“公民社会与中国外交”研究的几点想法[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1期
2 王卿;;共建和谐世界——中国外交新理念[J];领导之友;2006年05期
3 楚树龙;王青;;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12期
4 马荣久;;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研究:回顾与前瞻[J];学理论;2009年27期
5 牛军;;三十年来当代中国外交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07期
6 ;如何看待中国外交“软”“硬”舆论反差[J];资源导刊;2012年11期
7 赵可金;;中国外交3.0版:十八大后的中国外交新走向[J];社会科学;2013年07期
8 冯学平;;实力·公正·亮剑是中国外交直面挑战的明智选择[J];神州;2012年17期
9 ;对国际变局与中国外交的若干思考[J];中华魂;2013年04期
10 李静涛;;“中国外交应向进取型转变”[J];环球人物;2013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公龙;;论中国外交的观念变革[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欧阳程奕;;价值视阈下的新中国外交:1949-2009[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3 李志永;;融入与自主性的平衡:中国外交的核心问题[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4 牛军;;五十年的中国与世界[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牛军;;冷战与80年代的中国外交[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6 仇发华;;从朝鲜核问题的演变看中国外交倾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7 马驰;;略论邓小平对中国外交事业的贡献[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牛玉峰;;邓小平与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外交[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卫灵;;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的中国外交战略与策略选择[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10 ;党领导的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与经验[A];光辉的历程 宝贵的经验——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的建设主要成就与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国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刘建飞;理性考评中国外交[N];学习时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谢方;十八大后的中国外交将更加积极主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尹承德;今年中国外交有亮点[N];解放日报;2012年
5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杨成绪;2013年的中国外交:全面把握机遇 沉着应对挑战[N];解放日报;2013年
6 ;读“蓝厅热词” 把脉中国外交[N];人民日报;2013年
7 钟声;预测中国外交的关键[N];人民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廖勤;习主席首访指引中国外交新风向[N];解放日报;2013年
9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王逸舟;关于中国外交变革的若干思考(二)[N];东方早报;2013年
10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王逸舟;关于中国外交变革的若干思考(三)[N];东方早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九仙;当代中国外交道义因素的儒家伦理取向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2 任远U,
本文编号:17560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756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