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Ⅲ 印度洋是大国政治的汇合与转折之地——全球性格局变动为何总是最先传导至此

发布时间:2018-04-27 20:36

  本文选题:大国政治 + 动力技术 ; 参考:《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年19期


【摘要】:印度洋是历史大国崛起并进入帝国后的必争之地,同时也是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地。较早的如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十字军,还有蒙古帝国、拿破仑帝国、英帝国、俄帝国、美帝国等,它们的盛衰转折点都在印度洋北岸。也有人认为,那时古代军事动力还处自然阶段,没有远征的能力。那我们再看看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苏联和21世纪的美国,他们都是工业革命后的国家,其军事动力技术基本反映了同时代的最先进水平,但他们都败在帕米尔高原脚下。
[Abstract]:The Indian Ocean is not only a necessary place for the rise of historical powers and empires, but also a turning point for empires from prosperity to decline. Earlier, such as the Alexander Empire, the Roman Empire, the Crusaders, and the Mongols, the Napoleon Empire, the British Empire, the Russian Empire, the American Empire and so on, their turning points were on the northern coast of the Indian Ocean. Others believe that ancient military power was still in its natural phase and had no capacity for expeditions. So let's look at Britain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21st century. They were post-industrial countries, and their military power technology basically reflected the most advanced levels of their time, but they were all defeated at the foot of the Pamirs.
【分类号】:D81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鸣野;;“中间地带”:和谐世界的枢纽[J];东北亚论坛;2010年03期

2 姜长斌,孙景民;夹缝与支轴——乌克兰的地缘政治环境与选择[J];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02期

3 龙静;;变动的地缘政治与中东欧地区[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02期

4 陆俊元;论地缘政治中的技术因素[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 赵磊;;国际冲突的要素与宏观层次分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梅然;;中心—侧翼理论:解释大国兴衰的新地缘政治模式[J];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1期

7 崔建树;;哈尔福德·麦金德的地缘政治思想研究[J];国际政治研究;2010年04期

8 夏晶;;美俄在中亚及外高加索地区战略竞争的原因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年16期

9 ;知识经济与消费领域的变革[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与环境决定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文;新地缘政治经济框架的建模与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家成;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3 道明;阿塞拜疆在欧亚格局中的战略地位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4 熊昊;入盟后波兰对美欧俄外交政策演变[D];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

5 黄琳;中东能源因素对大国能源战略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王苹;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治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徐立恒;区域地缘政治的结构主义解析[D];吉林大学;2012年

8 张克成;基于方法论视角的中国东北亚地缘政治安全解析[D];吉林大学;2012年

9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10 习罡华;地缘政治与1947-1974年的克什米尔冲突[D];北京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亮;二战德国地缘战略得与失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隋玲玲;论1956-1961年的第二次苏南论战[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齐为群;南海地缘政治与中国国家安全[D];山东大学;2011年

4 唐璐;地缘政治视角下美国对中亚五国军事技术输出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余学波;论美越地缘政治与美越关系(1945-1969)[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玉玉;亚洲安全的SCO新模式[D];青岛大学;2005年

7 李国强;多学科观点的我国高校内部管理民主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8 王允端;日本对华政策的地缘政治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加保;和平崛起视野下的中国对中东政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10 倪海宁;“大欧洲”构想:历史、现实和未来[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峰;现实主义的反思——《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评介[J];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12期

2 时殷弘;当今中亚大国政治:出自中国视角的评估[J];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04期

3 仇轩,屈莉;从“六方会谈”看大国政治中的合作主义取向[J];党政干部学刊;2004年08期

4 王俊生;杨永斌;;超越大国政治悲剧的新尝试——读《大国政治与外交:美国、日本、中国与大国关系管理》[J];当代亚太;2009年05期

5 章迪禹;;推卸责任:大国政治那点事儿[J];世界知识;2011年23期

6 何志鹏;;大国政治的终结——国际法治的目标探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03期

7 郗润昌;1998年大国政治关系的特点[J];和平与发展;1999年01期

8 唐贤兴,张爱阳;全球化进程和大国政治的作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02期

9 郭泽晋;;当国际法遭遇大国政治[J];魅力中国;2010年17期

10 黄钟;竞逐富强的陷阱[J];新闻周刊;2004年1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生 张昕;重返大国政治的年代?[N];东方早报;2008年

2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学者 沈逸;争夺全球网络空间主导权:大国政治的新竞技场[N];东方早报;2011年

3 韩德强;大国世纪——超级产业与大国政治[N];中国信息报;2000年

4 张U

本文编号:18122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8122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c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