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中国政治哲学中的“天道仁礼”与中国外交战略

发布时间:2018-04-27 22:04

  本文选题:中国外交 + 政治哲学 ; 参考:《当代亚太》2014年01期


【摘要】:中国外交有必要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中国的关系性思维与西方政治哲学的思维方式迥异。中国古典政治哲学以先秦诸子为源流,有"天道仁札"的通贯系统。"天"是中国人心中万事万物的本原和统摄;自"天"下降有"道"、"仁"和"礼"的范畴,它们开始关乎人间秩序。通过系统整理以"仁"为核心的关系性政治哲学,文章进而为汇通中国传统和现有国际体系的话语打下基础,为中国外交的顶层、观念设计,甚至为世界政治和全球治理提供智力支持。以中国上升的物质实力为依托,沟通西方社会哲学思潮的语言学、存在主义、关系和实践等本体论转向,这一顶层设计可以通过系统性反思现有国际社会话语体系来突破中国软实力建设的瓶颈。中国理应在关键大国关系的构建、区域合作和全球治理的世界秩序想象中创造性地运用这一政治哲学体系。
[Abstract]:It is necessary for China's diplomacy to establish its own discourse system. The relationship thinking in China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west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Chinese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is based on the pre-Qin school of thought, and has the system of "Tiandao Jen Za". " "Heaven" is the origin and control of everything in the Chinese mind, and the categories of "Tao", "benevolence" and "propriety" fall from "Heaven" to "Rites", which begin to concern the order of the world. By systematically sorting out the relational political philosophy with "benevolence" as the core, the article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xchange of discourse between the Chinese tradition and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is the top level and conceptual design of China's diplomacy. It even provides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world politics and global governance. Relying on China's rising material strength, the ontology of linguistics, existentialism, relations and practice, which communicates the trend of thought in western social philosophy, This top-level design can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China's soft power construction through systematic reflection on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social discourse system. China should creatively use this political philosophy system in the imagination of the world order of key powers' relations,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global governance.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基金】: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变革进程并推动其和谐化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10AZD0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82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向晨;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2 吴心伯;;促进中美在亚太地区的良性互动[J];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05期

3 徐建新;;天下体系与世界制度——评《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J];国际政治科学;2007年02期

4 周方银;;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动力、路径与前景[J];当代亚太;2013年02期

5 杨倩如;;双重视野下的古代东亚国际体系研究——在中外关系史与国际政治学之间~[J];当代亚太;2013年02期

6 王晓东,刘松;人类生存关系的诗意反思——论马丁·布伯的“我—你”哲学对近代主体哲学的批判[J];求是学刊;2002年04期

7 石之瑜;;知识观光:中国研究的知识伦理框架[J];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8 石之瑜;张登及;;中国崛起的认识论及其叙事衍生[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1期

9 张再林;“交往理性”与仁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10 张再林,燕连福;理性之治与德性之治——中西政治哲学的歧异与会通[J];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天水;;论冯梦龙的“情教”说[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2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彭邦本;;禹韵羌风:上古岷江流域的水文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4 何志鹏;;法的和谐价值: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新要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5 陈义平;智者运动与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6 刁生虎;老庄直觉思维及其方法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7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8 赵們;《道德经》与生态美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9 张连伟,郭君铭;庄子“小大之辩”与逍遥之旨[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10 商原李刚;;“道治文化”说[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兰辉耀;;庄子技术观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梁华;;后现代主义文化视角——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理论综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汪其昌;;信托财产权制度的特质及其经济学分析[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腊永红;鲁西龙;王振华;;《黄帝内经》与道家思想略论[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5 邓华宁;芮锦伟;;三级综合医院的中医文化建设[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杨明;;“中和”思想的伦理内涵及其现代价值[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7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8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晏辉;;论中国伦理学的三种形态[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李定文;;试论先秦儒家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转化[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6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秋君;中国与欧盟:一种集体身份动态系统的建构主义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红连;荀子礼法思想渊源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陈丽维;风险社会背景下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冯婧雅;风险社会视角下的中国法律治理[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2 马大正;;关于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几个问题[J];东北史地;2011年06期

3 赵建民;;试论构建“东亚共同体”的思想文化基础——从历史启迪与未来追求的视角[J];东北亚论坛;2007年01期

4 魏波;;在平等对待他者中构筑东亚共同体的认同基础[J];东北亚论坛;2010年02期

5 俞新天;;东亚认同的发展与培育[J];当代亚太;2007年04期

6 赵江林;;外部约束与东亚经济结构转型[J];当代亚太;2010年04期

7 杨原;;大国无战争时代霸权国与崛起国权力竞争的主要机制[J];当代亚太;2011年06期

8 孙向晨;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9 朱景文;;古代中国的朝贡制度和古罗马的海外行省制度——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系形成的制度基础[J];法学杂志;2007年03期

10 夏立平;;近代欧洲国际体系与古代东亚国际体系比较研究[J];国际观察;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关福;50年的中国外交战略及展望[J];和平与发展;1999年04期

2 ;援越抗美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及启示[J];中华魂;2013年04期

3 颜秉征;对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回顾[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01期

4 张强;6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演变与调整的缘起[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年05期

5 刘建飞;全球化与21世纪初期中国外交战略的抉择[J];科学社会主义;2001年05期

6 瞿少华;试论21世纪初期中国外交战略的选择[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楚树龙;全面建设小康时期的中国外交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8期

8 王福春;十六大与21世纪初的中国外交战略[J];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01期

9 吴佩林;论新中国外交战略选择余地的有限性[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赵先明,冯静;新中国外交战略与成就的思考[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巧荣;;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张军妮;中国外交战略面临多重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郝雨凡(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院长);中国外交战略要与时俱进[N];国防时报;2010年

3 马小军;中国外交战略新布局[N];学习时报;2013年

4 叶建国 秦旭东;“和谐世界”理念确立中国外交战略转型[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5 本报记者 叶建国;中国企业如何走得出去,站得稳[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6 门洪华;中国外交战略的新特点[N];学习时报;2004年

7 本报专稿 薛雨闻;“两会”展现中国新姿态[N];世界报;2011年

8 主持人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魏香镜;中国外交迎来“欧洲季”[N];南方日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万宇 李博雅 刘歌 林雪丹 李宁 刘慧;秉承亲诚惠容理念 赢得广泛尊重信任[N];人民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王丕屹;知交尽四海 亲朋遍五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钟龙彪;198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转型研究:一种双层认知视角的解析[D];外交学院;2008年

2 颜升邦;全球化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建强;多极化背景下的中国外交战略选择[D];山东理工大学;2008年

2 李扬;当代中国外交战略中的文化因素分析[D];青岛大学;2009年

3 刘永涛;软实力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季;当代中国外交战略的观念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5 刘光良;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1949-1976)的内在逻辑透视[D];山东大学;2007年

6 朱建婷;论当代中国外交战略的文化因素[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姚瑶;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演进[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8 吴鹏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成就、挑战及对策[D];南京大学;2012年

9 张九安;十六大以来中国外交战略新思路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王洋;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变[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125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8125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c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