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舆论表达与引导策略探析
本文选题:舆论 + 国际舆论 ; 参考:《当代传播》2014年04期
【摘要】:国际舆论既是世界交往的产物,也是一种特殊形态的世界交往。目前国际舆论"西强我弱"的基本态势虽有边缘松动,但没有根本性改变。近年来中国传播实力和传播规模已取得长足进步,舆论引导和传播效果既有笃志耕耘的收获,也有无心插柳的喜悦,更有欲速不达的缺憾。改变国际舆论格局,应从世界交往的角度,以更为宽广的视域看待国际传播。
[Abstract]: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is not only the product of world communication, but also a special form of world communication. At present, the basic trend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strengthening the west and weak," has loosened the edge, but has not fundamentally changed. In recent years,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strength and scale of communication in China. The results of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communication are not only the harvest of devoted efforts, but also the joy of unintentional planting of willows. To change the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hould be viewed from a wider perspective from the angle of world communication.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东华大学传播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完善舆论引导格局研究”成果之一,编号:12&ZD014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国际舆论调查与中国国家形象”成果之一,编号:12ZS015 上海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城市公共屏幕的公共传播研究”成果之一,编号:2013EXW002
【分类号】:D8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开盛;戴长征;;孔子学院在美国的舆论环境评估[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07期
2 徐剑;刘康;韩瑞霞;曹永荣;;媒介接触下的国家形象构建——基于美国人对华态度的实证调研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06期
3 黄会林;封季尧;萧薇;罗军;;2012年度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调研分析报告(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伟;客观报道:理想与现实有多远[J];编辑之友;2005年06期
2 张蓓;;论党报在抗战时期的民众动员作用——基于《晋察冀日报》冬学运动报道的内容分析[J];编辑之友;2012年03期
3 付玉辉;试论宽带对传播的影响——宽带:人类更宽广、更自由的延伸[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李绍元;;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及其启示[J];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5 何国平;;论对外报道的国家利益原则[J];当代传播;2010年03期
6 罗薇;;新闻编辑现存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地市报人;2011年09期
7 步新娜;;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与党性原则[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燕道成;;简论媒介消费[J];消费导刊;2007年09期
9 杨林;;马克思主义学习活动中的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基于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与“走、转、改”活动的比较[J];党政干部学刊;2012年09期
10 翟旭瑾;;对男孩帅帅的新闻报道中折射的新闻职业道德[J];今传媒;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双阁;政治文明视阈下舆论监督法治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王彦堂;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新闻工作者教育研究(1937-1949)[D];吉林大学;2011年
3 金坤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思想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明伟;媒介形态理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5 孔祥军;新闻精品:一种理论建构和组织文化的框架[D];复旦大学;2005年
6 周甲禄;舆论监督权论[D];武汉大学;2004年
7 林晓华;媒介素养与少数民族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8 黄炜;构建中国广播电视新媒体政策体系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
9 郭林;主观写意与客观写实:中美电视产品文化语境差异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吴锋;报纸“有效发行”及其应用软件开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晨欢;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公民意识的变迁[D];吉林大学;2011年
2 刘霞;建国初期《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1949-1956)[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卢荣荣;中国如何应对网络舆论监督[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郭舒然;胡耀邦新闻思想与实践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范波涛;信息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陆一波;党报“主题报道”实践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刘涛;文化产业与民族地区城市化道路选择[D];云南大学;2011年
8 钟世潋;全媒体背景下媒介事件传播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9 胡晓波;党报如何践行“以人为本”[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陈刚;我国现阶段舆论监督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季羡林;;传统文化与现代化[J];理论参考;2007年11期
2 张昆;徐琼;;国家形象刍议[J];国际新闻界;2007年03期
3 潘志高;《纽约时报》对华报道分析:1993-1998[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张天培;;从CNN事件看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根源和形成原因[J];理论界;2008年08期
5 孙瑞英,毕强;内容分析法在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趋势分析[J];情报科学;2005年01期
6 张尧庭;线性模型与广义线性模型[J];统计教育;1995年04期
7 刘康;;全球传媒与中国国家形象[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06期
8 葛岩;秦裕林;;Dragon能否表示龙——对民族象征物跨文化传播的试验性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翔;国际舆论对李鹏总理访问缅甸的反应[J];国际资料信息;1995年02期
2 ;“发展大国外交的宏伟事业”——国际舆论评江泽民主席出访欧亚非六国[J];两岸关系;1999年12期
3 徐玉宝;;国际社会中舆论的特征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刘晓光;日本扩军中的美国因素[J];世界经济与政治;1988年09期
5 ;“一项‘加强台湾不安定’的法案”——国际舆论批评《加强台湾安全法案》[J];两岸关系;2000年03期
6 阚道远;;国际舆论冲突的政治学分析:根源·动力·途径——拉萨“3·14”事件引发的思考[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3期
7 阚道远;;国际舆论冲突的政治学分析:根源·动力·途径——拉萨“3.14”事件引发的思考[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马振岗;;怎么看国外对中国的议论[J];人民论坛;2010年22期
9 ;中国在台湾问题上获得广泛支持——国际舆论认为中国在东盟地区论坛会议上取得外交胜利[J];两岸关系;1999年09期
10 赵启正;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J];世界知识;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吴瑛;;议程与框架:西方舆论中的我国外交话语[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2 谷晓江;徐英;;中国国际现代化与中国国家形象定位[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倪建平;;关于中国国家形象与外交政策的理论思考[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4 万明;;论现今伊朗公共外交的运用与效果[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向文;如何看待“中国不高兴”的情结[N];山西党校报;2009年
2 新华社记者 严锋;让三步迁就沙龙,,布什在“赌博”[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3 ;国际舆论积极评价中欧领导人会晤[N];人民日报;2009年
4 本报驻外记者 席来旺 温宪 张金江 莽九晨 李潇;中国发展给世界带来机遇[N];人民日报;2010年
5 张红 李雅兰;奥巴马新政新在哪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6 记者 张瑞芳 实习生 李思娴;我省在昆举行形势报告会[N];云南日报;2006年
7 石山;达赖注定是一个可怜的失败者[N];西藏日报;2007年
8 ;国际舆论积极评价李克强访问朝韩[N];人民日报;2011年
9 ;国际舆论抨击美国人权状况[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10 记者 林皎明 张金江 张卫中 李新烽 王昊;国际舆论批评美国霸权主义[N];人民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晓平;和谐社会的舆论环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兴斌;我国国际舆论环境:现状、原因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航;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的影响及国际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赵玉霞;论中国公共外交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D];暨南大学;2007年
4 金昊;《人民日报》与中国外交[D];复旦大学;2008年
5 程亮;中国公共外交析论[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6 王宏;日本的“中国威胁论”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梁媛;媒介外交与国家形象塑造[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萍;公共外交理念对地方政府对外宣传的启示[D];四川大学;2007年
9 王琦;信息传播与国际关系建构[D];暨南大学;2006年
10 邹迪康;试论学术外交的论坛型载体[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828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882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