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论安全视角下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

发布时间:2018-06-02 08:16

  本文选题:国家安全 + 传统安全 ; 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5年02期


【摘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为应对西方的和平演变、维护国家安全、并谋求自身发展的外交战略;随着安全概念的多元化,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和我国安全形势的复杂化,中国仍然需要奉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现阶段我国安全领域面临三个层次的安全威胁,即美国对我国的现实威胁以及由此带来的安全困境;周边国家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直接威胁我国安全发展;非传统安全的复杂多变,造成我国安全环境的恶化。因此,中国仍然要采取"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积极应对,解除我国的安全困境。
[Abstract]:The diplomatic strategy of "hiding one's strength, preserving one's strength and making a difference" has a profou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it is a diplomatic strategy for China to cope with the peaceful evolution of the West, safeguard national security, and seek its own development; with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ecurity, Traditional security and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are intertwined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security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is complicated. China still needs to pursue the strategy of "hiding one's strength and preserving one's depth and doing something". At the present stage, China faces three levels of security threats in the field of security, namely, the realistic threat to China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brought about therefrom, and the existence of many unstable factors in the surrounding countries, which directly threaten the security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e unconventional security is complicated and changeable, which results in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security environment in our country. Therefore, China should still adopt the diplomatic strategy of "hiding one's strength and keeping secret, and doing something" to solve the security dilemma of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系;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流动站;
【基金】:作者主持的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思想研究》(2011QNMK06)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研究》(13YJC810021) 中国博士后第53批面上资助《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研究》(2013M531918)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D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邢悦;张冀兵;;“韬光养晦”战略再思考——兼论如何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J];国际观察;2006年06期

2 朱威烈;;关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方略的思考[J];国际展望;2010年03期

3 张墨宁;;对韬光养晦要具体分析——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时殷弘教授[J];南风窗;2010年22期

4 王贵平;;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国际战略思想的内涵及深远意义[J];红旗文稿;2004年14期

5 叶自成;关于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再谈中国的大国外交心态[J];太平洋学报;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开盛;庞蕾;;国际非政府组织与非传统安全[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2年03期

2 刘霏;;灾难外交:中国外交发展中的一种新选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王浩雷;;关于党和国家形象对外表述的若干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郭延军,张仲水;新地区主义: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要素[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郭兵云;卓旭春;;中国仍须坚持“韬光养晦”外交战略[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朱进;王光厚;;冷战后东盟一体化论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傅开梅,路来庆;邓小平的“韬光养晦”对外战略[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高中;;国家安全与个人安全的法理辨析[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6期

9 易文彬;;论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的几个界限之模糊化[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11期

10 李宁;;后经济危机时代新自由主义在韩国的发展[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海滨;;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2 王巧荣;;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潘亚玲;;安全化/非安全化与国际规范的生命周期——以艾滋病和气候变化为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4 王畅;文少彪;;全球治理视角下的中国对非洲医疗援助[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5 李学保;;跨国移民族群参与祖(籍)国政治的影响及其引导[A];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维余;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法律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良英;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构建[D];武汉大学;2010年

3 祖彦;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孙叶青;二战以来日本安全观的形成和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艳丽;民勤县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袁赛男;哲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汪舒明;大屠杀记忆和美国外交[D];复旦大学;2011年

9 黄飞君;全球视野下宗教单元的宗教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赵冰;宗教的虚拟化传播与国家安全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娜;女性主义国家安全观评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潘虹;专法管理涉外海洋调查,切实维护中国海洋安全[D];暨南大学;2010年

3 张宗禧;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国家安全观探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雷鸣;论宗教信仰与国家安全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0年

5 刘莎;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合作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志鹏;伊拉克战争后中东军火贸易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薛蕾;东亚安全共同体构建的可能性与路径探析[D];河南大学;2011年

8 宋红红;海上非传统安全威胁与国际合作:理论、行为及机制[D];河南大学;2011年

9 周亚男;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理念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变革[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有维;网络空间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国环;;和平发展——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国际战略思想的新发展[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01期

2 曲星;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现实意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11期

3 叶自成;关于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再谈中国的大国外交心态[J];太平洋学报;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宫力;关于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战略思想与实践[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年04期

2 曲星;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3 狄阳群;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初探[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陶季邑;论邓小平的“韬光养晦”外交战略[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赵常伟;浅论邓小平外交战略的基本思想[J];发展论坛;2002年05期

6 游明谦;新时期的越南外交战略:调整与重构[J];东南亚纵横;2002年Z1期

7 刘莹新;与“世”俱进 有所作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发展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J];党政论坛;2003年05期

8 吉珊珊;德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外交战略探析[J];西亚非洲;2003年03期

9 张云筝;“三个代表”——冷战后我国外交战略的指针[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郑瑜;论江泽民的伙伴外交战略[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伟伟;;从内政与外交互动的角度看新中国的外交战略与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浦启华;;韬光养晦与积极的外交战略[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郜非非;;新中国六十年外交战略发展过程及启示[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宋冰;;论邓小平的外交战略思想[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郭伟伟;;新中国60年外交战略选择与经济建设关系研究及启示[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1)[C];2009年

6 熊光楷;;中文词汇“韬光养晦”翻译的外交战略意义[A];公共外交季刊2010夏季号(总第2期)[C];2010年

7 钮菊生;;新中国三代领导人外交战略思想比较研究[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8 戴德铮;;“冷静观察”等28字方针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A];思考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论文集[C];2005年

9 浦启华;;和谐世界与中国的外交战略 中国未来新的战略态势——三环外交[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屈彩云;;日本环境ODA的战略发展探析[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军红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日本“近视”外交战略是作茧自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台湾成功大学政治系暨政经所特聘教授 宋镇照;李克强访印的外交战略意涵[N];东方早报;2013年

3 北京商报记者 韩哲 赵毅波;莫迪外交战略浮出水面[N];北京商报;2014年

4 金嬴;日本迷失外交战略[N];东方早报;2005年

5 周戎;印度不愿充当他国外交战略的工具[N];光明日报;2008年

6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李永群;欧盟酝酿新时期外交战略[N];人民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宁惠;我市举行外交战略暨国际形势报告会[N];张家界日报;2010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未来30年外交战略考验中国智慧[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9 记者 魏恒;主动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 奋力开创我区开放合作新局面[N];广西日报;2013年

10 欧洲所 李靖X 陈志瑞;英国在我国对欧盟外交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泽喜;毛泽东时代意识形态作用下的中国对苏对美外交战略[D];武汉大学;2011年

2 张键;冷战后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3 刘德喜;美苏关于中国问题的纠葛和毛泽东的外交战略(1943—1949)[D];中共中央党校;199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磊;和平崛起中国的外交战略目标讨论[D];武汉大学;2005年

2 王伟伟;美国之音在美国外交战略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D];青岛大学;2006年

3 刘雅贤;论中国不结盟外交战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竹云;关于我国不结盟外交战略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雪姣;蒙古“多支点”外交战略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6 吴德玲;略论中国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战略[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周焱X;解析儒家和睦思想对我国外交战略的影响及实践创新[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包云波;中等强国的身份定位和外交战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9 刘宇;苏俄时期外交战略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2年

10 王衍达;韩国东北亚外交战略的演变及其动因[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680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680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a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