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美国与南亚安全合作—均势的视角
【学位授予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8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恒;;论冷战后美国单边主义的嬗变[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8期
2 张琦慧;;维护世界和平,理性反对霸权——浅析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在我国经济方面的表现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学周刊;2011年21期
3 张威威;;论中日韩安全合作[J];和平与发展;2011年04期
4 马浩原;李树广;;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战略的研究[J];物流技术;2011年15期
5 秦秋;;冷战后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变革对我国的启示[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6 汪巍;;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安全合作发展趋势[J];和平与发展;2011年03期
7 蔡佳禾;;中国与亚太地区的集体安全合作[J];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5年01期
8 谭红梅;;韩国近三届政府对朝政策演化特点及实效评析——以“阳光政策”与“实用主义政策”考察为中心[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9 张树华;;冷战后西方民主与民主化研究:理论困境与现实悖论[J];红旗文稿;2011年11期
10 ;现实主义、地理政治与美国大战略[J];现代舰船;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余云;;冷战后欧洲主要社会党对社会主义的看法[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2 陆俊元;;冷战后中国在亚太的地缘安全利益[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潘忠歧;;冷战后亚太地区秩序的变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4 于迎丽;;从遏制走向合作:冷战后的中美不扩散关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5 周均;;从“三横”到“一条”: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基本目标[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6 李景治;阚道远;;冷战后西欧政党格局的演变与启示[A];政党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余建军;;冷战后的美国和亚太多边安全——从老布什政府到小布什政府[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8 袁芳;;美印安全合作框架与中美印非均势外交平衡的重构[A];湖南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史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新龙;;国际安全合作:一种安全哲学视角的解读[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10 何奇松;;冷战后的法国军事转型[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木兰 尹元;夫妻冷战后的“五个一”[N];河南科技报;2001年
2 记者 白景山;同意加强安全合作[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3 记者 马晓霖;巴以同意恢复安全合作[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4 记者 王军;冷战后美4次对外用兵[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5 胡凡;冷战后美国对外用兵特点[N];人民日报;2003年
6 严冰 王东海;中美民航签署安全合作协议[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7 曾星邋夏文俊;中美就食品安全合作达成框架性协议[N];中国质量报;2007年
8 陈小方;日澳“联合宣言”在澳受质疑[N];光明日报;2007年
9 记者 鹿慰;中美矿山安全合作成果丰[N];中国煤炭报;2008年
10 李娜;浅析冷战后海盗问题凸显的原因[N];山西党校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聪;冷战后美国输出民主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丁超;冷战时期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柯旭;美国中亚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赵跃钦;论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演变及其动因[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周明;冷战后印度中亚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6 封帅;冷战后英国的俄罗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朱立群;冷战后欧洲安全结构研究[D];外交学院;2001年
8 张志刚;国家间的安全合作与当代中国的安全追求[D];暨南大学;2005年
9 林婕;冷战后北约东扩与美欧关系[D];武汉大学;2005年
10 戴慧;地缘政治视角下上海合作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亚军;冷战后菲律宾的安全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洪;冷战后美国与南亚安全合作—均势的视角[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相艳;冷战后美国中东政策评析[D];西北大学;2003年
4 王小润;论冷战后印度的“东向政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焦玉石;经济全球化与冷战后国际体系[D];武汉大学;2005年
6 范升龙;冷战后联合国与人道主义干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7 管恩霞;冷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援助分析[D];外交学院;2008年
8 张静;论冷战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9 蓝茵茵;解读当代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复兴[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王柏;论冷战后日本能源战略[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144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514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