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视角下的“集聚优势”战略析论
[Abstract]:"agglomeration advantage" is a new theoretical model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ies, 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promote the economy to obtain the "pole" statu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field" effect, and to form a virtuous circle of development model. In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strategy formed by latecomer countries is not only influenced and restricted by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relations and conditions, especially by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but also influenced by competition, cooperation and interdependence.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战略与发展研究所;
【基金】:国家博士后科研基金面上项目“大西洋关系中的美国领导力研究”(2012M510394)
【分类号】:D8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唐彦林;;国际政治背景下的中美能源战略合作[J];国际论坛;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夏妍妍;车长波;李富兵;;对中美能源合作前景的思考[J];中国矿业;2011年03期
2 高世葵;王雪飞;赵丽丽;;中美能源发展现状与能源关系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1年01期
3 高世葵;王雪飞;赵丽丽;;中美能源发展现状与能源关系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1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颜志强;能源安全对中国和平发展的挑战与对策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2 杜丽君;利益、制度、观念[D];复旦大学;2011年
3 李朝;论对能源贸易的国际法律规制[D];安徽大学;2012年
4 韩怀玉;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龚敏;我国石油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查道炯;;中美能源合作:挑战与机遇并存[J];国际石油经济;2005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万里;;中美相互依赖的结构——理论分析的框架[J];国际论坛;2007年02期
2 赵干城;;发展中大国兴起与国际体系[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11期
3 郭学堂;;新世纪国际体系变革与大国博弈的新特点[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08期
4 王志;;经济全球化下的国家转型及其影响[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12期
5 胡南;;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际传播战略构想[J];经济视角(下);2011年05期
6 王金强;;国际体系下的中国海外利益分析[J];当代世界;2010年04期
7 韦红;;从周边外交看中国在国际体系变动中的身份定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2期
8 孙洪波;;美国对中拉关系的判断及其疑虑[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金建萍,姚燕;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J];实事求是;2003年06期
10 陈红;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影响[J];理论学习;200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宏山;;全球竞争压力下的政府治理改革[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2 孙晓东;;经济全球化语境中的政治文明发展刍议[A];江苏省政治学会2002年“全球化与政治文明”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黄锦;;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4 杨洁勉;;中国对软实力的探索:作为公共产品的国际体系观[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5 胡键;;中国国际角色转换与国际体系转型的互动分析[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6 夏立平;;论当代国际机制发展趋势与中国的选择[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7 杨洁勉;;国际体系转型和中国的应对之道——构建利益共进和价值共识的新兴大国群体[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8 俞新天;;“和谐世界”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9 任晓;;论国际体系与中国的和平崛起[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10 郭学堂;;区域主义的新浪潮与理论分析——兼析对国际体系转型的意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博士,,从事国际战略研究工作 塞巴斯蒂安·布卢克 本报编译 向平;中国为何不会成为“铁血德国”[N];世界报;2009年
2 贺锴;充分发挥政协人才集聚优势促进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N];山西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洪俊杰 王珍 杨立群 安峥 成珞;2009:国际体系变革拉开序幕[N];解放日报;2009年
4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 张贵洪;国际体系处关键转型期 我与联合国共迎新机遇[N];解放日报;2011年
5 记者 曹淼;防范+外交 共同融入国际体系[N];中国联合商报;2009年
6 本报评论员 徐立凡;国际政经体系已到“不破不立”时?[N];华夏时报;2006年
7 记者 吴建明 见习记者 翁飞;深化认识求持续 集聚优势谋发展 着力人心促和谐 善于创新重提升[N];闽东日报;2008年
8 田建明;亨利·基辛格:中美关系的未来取决于对话与合作[N];中国民族报;2007年
9 记者 卫冰;发挥政协人才集聚优势 促进政府科学民主决策[N];山西政协报;2008年
10 王逸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融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孙凡荣;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李拥军;经济全球化与当代政党政治发展路径选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4 唐宏;论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的历史选择[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晓晨;国际体系演进中的俄罗斯因素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6 刘文波;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崛起互动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杨耕;冷战后国际体系单极主导型权力模式探析[D];吉林大学;2012年
8 仲崇东;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9 孔庆茵;论国际体系与世界新秩序[D];吉林大学;2005年
10 赵军;中东伊斯兰激进组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玉石;经济全球化与冷战后国际体系[D];武汉大学;2005年
2 邓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本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崔立敏;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胡凤飞;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特色政治文明建设[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吴红涛;经济全球化与主权国家的相关理论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6 贾云燕;经济全球化对瑞典模式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姚建军;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意识形态斗争以及我国的对策[D];吉林大学;2005年
8 赵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郭志俊;冷战后国际关系民主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姜春洁;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246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524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