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国际金融规则构建中的政府(国家)话语权角力

发布时间:2021-03-19 06:45
  文章聚焦的是国际金融规则构建中的政府(国家)话语权力博弈问题。从历史上看,国际金融规则构建中的话语权经历了荷兰主导、英国主导和美国主导三个阶段。文章在考察上述各阶段话语权的博弈手段与稳定性状况的基础上,主要结合超级大国美国的话语权主导现实,从金融实力、历史成因和国际传播三个方面解析了其掌控话语权的优势及影响因素;同时,联系新时期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中话语权博弈的新特点,提出了中国在参与这一话语权角力时的策略选择。 

【文章来源】: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19(03)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国际金融规则构建中的政府(国家)话语权角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主要成员国的SDR和投票权占比(1)

金融服务,世界,国家,企业


目前,在资本市场上,国际公认的最权威的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是标准普尔、穆迪公司和惠誉国际,这三家机构不仅对资本市场上的银行、证券和企业进行评级,还对主权国家进行信用评级(2)。评级的作用是为了揭示风险,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帮助,在现有的国际金融环境下,国家或企业对外融资时,评级已经成为必需。评级的结果关系到融资的成功与否以及融资所需偿付的成本。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能力已经达到了“一言兴邦,一言毁邦”的地步。正如畅销书《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说:“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穆迪。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有时候,两者的力量说不上谁更大。”[4]三大评级机构有如此大的能量,与其自身的专业、权威和相对的公正是分不开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它们不受到来自美国(政府)的影响。从过往经验来看,三大评级机构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多次下调其他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却未动过危机发源地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一直到2011年8月,标准普尔才将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降为AA+,这也是标准普尔自1860年成立以来首次下调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更蹊跷的是,下调之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随即对标准普尔进行审查,一个月后标准普尔的总裁被更换。这些评级机构自身就是美国土生土长的金融机构,接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管就成了理所当然。美国为了保护本土评级机构,还对其他国家信用评级机构业务的发展进行限制,在美国获得评级资质的评级机构中,只有三家外国公司,其余均为美国公司。受到美国(政府)的影响,也就意味着在话语权博弈之中,这些国际性很强的评级机构可能沦为美国(政府)的博弈工具。因此,在信用评级方面,美国可谓是占据了绝对优势。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除惠誉国际外,另外两家都来自美国,并且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标准普尔和穆迪各占40%,惠誉国际则只占了14%。[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翻译与跨文化阐释[J]. 王宁.  中国翻译. 2014(02)
[2]国际金融话语权及中国方略[J]. 张谊浩,裴平,方先明.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2(01)
[3]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趋势[J]. 天大研究院课题组,王元龙.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10(01)
[4]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度——基于两类模型的比较研究[J]. 朱华培.  当代经济科学. 2009(03)



本文编号:30891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0891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9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