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社会对中俄关系的认知演进——以“全俄中心”民调数据为依据
发布时间:2021-06-29 16:04
本文主要以俄罗斯知名民调机构"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的涉华民调为依据,分析了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社会对中俄关系的认知演进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20世纪末、21世纪初,尽管总体上俄罗斯社会已经形成了对华友好认知,但"威胁论"也有一定的市场,并且伴随中国经济崛起,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前还有所增强。乌克兰危机则成为分水岭,2014年后,俄罗斯社会对华友好的主导格局得以形成,消极认知大幅下降。(2)俄罗斯社会对中国经济角色的认知,也因乌克兰危机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廉价商品和劳动力的供应者,转变为取代西方的优先经济伙伴。但俄罗斯人对中国参与远东开发和劳工移民仍心怀疑虑,对中国商品质量低劣的"刻板印象"还广泛存在。(3)俄罗斯社会对华认知与角色定位,受制于俄西关系以及中国崛起这两个变量,前者作为一阶约束条件存在,后者的影响取决于俄与西方关系这一外在环境的性质。(4)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中国威胁论"大大减弱,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这两个政治经济中心却继承了衣钵,成为新的传播中心,需要加以关注。
【文章来源】:俄罗斯研究.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34 页
【部分图文】:
俄罗斯对华议题关注度及其演变(1992-2018年)
自2001年起,“全俄中心”在全俄范围的民意调查中,专门设置了关于中俄敌友关系的问题(1),其后于2005、2007、2009、2014和2017年持续进行了调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数据系列(图2),我们据此可以研究俄罗斯社会对中国的角色定位及随时间发生的变化。调查显示,2001年认为中国是“盟友”或“朋友”的受访者占比为42%,认为中国是“危险的邻居”占13%,“敌人”占2%。(2)这表明在21世纪初,俄罗斯社会总体上对两国关系的评价比较积极,与此同时,也有少部分人(15%)对中国抱有敌意。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奉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对于发展对华关系相对忽视,涉华舆论调查也很少。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俄罗斯社会总体上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对华友好的民意氛围,与此同时,对于人口稠密且实力日益增长的中国也心存疑虑(1),这种对华认知的矛盾性也延续到了21世纪初。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的变化趋势。2017年,尽管亲华的总体格局未变,但“盟友与友好国家”的支持率显著下降(从2014年的43%下降至37%),而“危险的邻居与竞争者”的支持率则显著上升(从8%至14%)。这只是偶然的波动,抑或反映了一种趋向性?“全俄中心”官网上并无针对同一问题的最新调查数据公布,这里只能结合其他资料进行考察分析。图3显示的是“全俄中心”对于最友好国家的开放式调查结果。自2014年起,中国在友好国家排名中始终占据第一位,甚至比俄罗斯的盟友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得分还高15%至35%。但是2019年中国得分显著下降(从50%降至45%),而同期多国得分上升:白俄罗斯上升10%,哈萨克斯坦上升6%,法国上升7%,德国上升4%,芬兰上升4%,意大利上升2%。换言之,对华友好评价的下降,发生在对他国,特别是对西方国家的评价普遍得到改善的背景下。(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俄罗斯对华认知的新变化及前景展望[J]. 王文,张婷婷. 俄罗斯研究. 2019(02)
[2]俄罗斯媒体和民众对华态度分析[J]. 沈莉华,李淑华,于小琴,王琦. 俄罗斯学刊. 2019(01)
[3]经济因素、普京的政治支持及2018年大选[J]. 曲文轶. 国际经济评论. 2018(02)
[4]俄罗斯社会对中国在俄境内投资活动认知的演变[J]. 祖延科 И Ю,孙连庆. 西伯利亚研究. 2015(05)
[5]公众舆论认知中的现代中国和俄罗斯——中俄关系:太平洋沿岸俄罗斯居民的观点[J]. 拉琳娜Л Л,邹秀婷. 西伯利亚研究. 2015(01)
[6]从“冷眼”到“热盼”——俄罗斯政治精英眼中的中国形象与俄中关系[J]. 许华. 国外社会科学. 2015(01)
[7]俄罗斯民众对华认知的新趋势[J]. 郭小丽.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12(03)
[8]近十年俄罗斯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基于俄国内民调结果的实证分析[J]. 徐翀.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2(02)
本文编号:3256737
【文章来源】:俄罗斯研究.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34 页
【部分图文】:
俄罗斯对华议题关注度及其演变(1992-2018年)
自2001年起,“全俄中心”在全俄范围的民意调查中,专门设置了关于中俄敌友关系的问题(1),其后于2005、2007、2009、2014和2017年持续进行了调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数据系列(图2),我们据此可以研究俄罗斯社会对中国的角色定位及随时间发生的变化。调查显示,2001年认为中国是“盟友”或“朋友”的受访者占比为42%,认为中国是“危险的邻居”占13%,“敌人”占2%。(2)这表明在21世纪初,俄罗斯社会总体上对两国关系的评价比较积极,与此同时,也有少部分人(15%)对中国抱有敌意。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奉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对于发展对华关系相对忽视,涉华舆论调查也很少。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俄罗斯社会总体上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对华友好的民意氛围,与此同时,对于人口稠密且实力日益增长的中国也心存疑虑(1),这种对华认知的矛盾性也延续到了21世纪初。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的变化趋势。2017年,尽管亲华的总体格局未变,但“盟友与友好国家”的支持率显著下降(从2014年的43%下降至37%),而“危险的邻居与竞争者”的支持率则显著上升(从8%至14%)。这只是偶然的波动,抑或反映了一种趋向性?“全俄中心”官网上并无针对同一问题的最新调查数据公布,这里只能结合其他资料进行考察分析。图3显示的是“全俄中心”对于最友好国家的开放式调查结果。自2014年起,中国在友好国家排名中始终占据第一位,甚至比俄罗斯的盟友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得分还高15%至35%。但是2019年中国得分显著下降(从50%降至45%),而同期多国得分上升:白俄罗斯上升10%,哈萨克斯坦上升6%,法国上升7%,德国上升4%,芬兰上升4%,意大利上升2%。换言之,对华友好评价的下降,发生在对他国,特别是对西方国家的评价普遍得到改善的背景下。(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俄罗斯对华认知的新变化及前景展望[J]. 王文,张婷婷. 俄罗斯研究. 2019(02)
[2]俄罗斯媒体和民众对华态度分析[J]. 沈莉华,李淑华,于小琴,王琦. 俄罗斯学刊. 2019(01)
[3]经济因素、普京的政治支持及2018年大选[J]. 曲文轶. 国际经济评论. 2018(02)
[4]俄罗斯社会对中国在俄境内投资活动认知的演变[J]. 祖延科 И Ю,孙连庆. 西伯利亚研究. 2015(05)
[5]公众舆论认知中的现代中国和俄罗斯——中俄关系:太平洋沿岸俄罗斯居民的观点[J]. 拉琳娜Л Л,邹秀婷. 西伯利亚研究. 2015(01)
[6]从“冷眼”到“热盼”——俄罗斯政治精英眼中的中国形象与俄中关系[J]. 许华. 国外社会科学. 2015(01)
[7]俄罗斯民众对华认知的新趋势[J]. 郭小丽.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12(03)
[8]近十年俄罗斯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基于俄国内民调结果的实证分析[J]. 徐翀.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2(02)
本文编号:32567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256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