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批判与超越:传统儒家和谐理念与中国和平发展

发布时间:2021-08-08 16:19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现代化的一条全新道路。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一方面指的是在和平与发展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以和平方式和较快发展速度,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是指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目标。这种发展道路与发展目标的统一,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条发展道路既要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要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全文共分四章。主要探讨了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我们构建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底蕴是什么;我们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和平发展道路的探索;最后,本文集中讨论了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的探索。第一部分,和平发展:当代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指出中国在历史上一贯奉行和平发展战略,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一种战略选择。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选择;这是继承和发扬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理性选择;这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第二部分,传统儒家和谐理念:和平发展思想的文化底蕴。指出,仁爱精神是和平发展道路选择的内在动力,... 

【文章来源】: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和平发展:当代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 中国在历史上一贯奉行和平发展战略
    (二) 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1、国际背景
        2、国内背景
    (三)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一种战略选择
        1、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选择
        2、继承和发扬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理性选择
        3、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二 传统儒家和谐理念:和平发展思想的文化底蕴
    (一) 仁爱精神:和平发展道路选择的内在动力
        1、“推己及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立人达人”
    (二) “和为贵”:和平发展的价值目标
        1、“和为贵”的思想
        2、中和思想
        3、“和而不同”的思想
    (三) “天下大同”:和平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 批判与超越:社会主义的和平思想
    (一) 儒家和谐思想的自身超越
        1、从“和而不同”到“求同存异”
        2、从“以和为贵”到“和平共处”
        3、从“和谐以共生长”到“共同发展”
    (二) 中国共产党人对儒家和谐思想的超越
        1、马克思主义的和谐观
        2、中国共产党人对儒家和谐思想的超越
    (三)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和平思想
        1、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和平思想
        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和平思想
        3、胡锦涛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四 探索与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的和平发展道路
    (一) 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的探索
        1、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开辟
        2、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初步发展
        3、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进一步发展
    (二) 构建和平发展模式的基本原则
        1、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走中国特色的和平发展道路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
        3、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4、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永不称霸
    (三) 构建中国特色的和平发展模式
        1、和平发展模式建构的基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和平发展模式建构的核心:构建和谐机制
        3、和平发展模式建构的首要目标:构建和谐地区
        4、和平发展模式建构的终极目标:构建和谐世界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文化角度看中国式政治思维的重建[J]. 万斌,朱学恩.  浙江学刊. 2006(04)
[2]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 徐崇温.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1999(04)
[3]中华和合文化研究及其时代意义[J]. 蔡方鹿.  社会科学研究. 1997(06)
[4]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评估[J]. 阎学通.  战略与管理. 1997(01)
[5]国际政治的世纪性规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时殷弘.  战略与管理. 1995(05)
[6]孔子仁学的社会伦理导向[J]. 王佃利,刘宗贤.  东岳论丛. 1994(06)



本文编号:33302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3302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c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