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
本文关键词: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正在经历着意义深远的调整 ,包括对国家身份的再定义 ,对战略文化的再建构 ,对安全利益的再思考 ,表现出负责任的体系内大国、合作型战略文化和重视相互安全等重要特征。这些调整反映了中国外交战略的新思维 ,推进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良性互动 ,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际社会成员的合作关系。本文从国际政治社会理论角度就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提出三个假设 ,并对其做出初步的验证。
【作者单位】: 外交学院
【关键词】: 中国外交 国家身份 战略文化 安全利益
【分类号】:D820
【正文快照】: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近几年里 ,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许多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调整和变化。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关系 ,研究的问题是中国相对于国际社会的观念和行为发生的重大变化。我们希望表述三个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以及其他国际社会成员之间关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武;论政府经济职权的概念和基本特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孙显元;;创新中的思维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姚宏志;我国农村工业化历史经验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汪一为;认识当前社会现象的两把钥匙——阶级分析法和阶层分析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曾铁,谢金忠;论教育投资对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6 王元珍;;确立“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必然性和必要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昂永生;;试论政府运行机制创新中的薄弱环节及其成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马国胜,潘文明,王晖;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1期
9 周新城;评“新公有制企业”理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孙显元;;总体社会、主体社会和社会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冬梅;;简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任全礼;;浅论《论十大关系》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秦宣;;毛泽东中国现代化赶超战略的反思[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周新城;;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重读《论人民民主专政》有感[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宋林飞;;“中国模式”的成功、特征与未来[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爱茹;熊华源;;论邓小平“先富”与“共富”思想的历史演变[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先俊;胡倩燕;;建国初期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历史考察[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世飞;;建国以来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易本钰;王亚平;;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文明规律的探索与意义[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董志铭;;中苏两党执政兴衰原因对比分析[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庆华;经济伦理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曾令勋;1954年至1965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刘新力;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领导制度与执政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张萃萍;敬业精神的价值及其培育[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7 郝首栋;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8 戚书平;社会形态演变进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态[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9 唐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矛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王磊;建设有中国特色党政关系的理论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文刚;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新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韩威;1949—1956:中国法制建设的回顾与反思[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王金柱;波涛在后岸在前[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刘居安;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5 聂天保;论邓小平社会主义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6 刘景;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市场[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谢卫红;青春期性健康教育——青少年德育不可或缺的部分[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8 张平;用邓小平理论认识和分析人口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9 李仁涵;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10 张华友;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D];郑州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威慑与战略文化:1949—1958年的中美对抗》[J];北京党史;1995年04期
2 吴白乙;;在构建国际战略中突出战略文化的再建[J];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4期
3 王鸣鸣;国际战略决策中的三个问题[J];科学决策;2003年09期
4 李少军;;中国的战略文化[J];当代亚太;2009年01期
5 刘强;;论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调整——基于日本战略文化和战略意愿的视角[J];国际观察;2009年05期
6 张露,王迎晖;论当代中国大战略选择的和平性——一种基于战略文化的考量[J];太平洋学报;2005年06期
7 赵界;;对战略文化的认知[J];经营管理者;2011年08期
8 冯亮;;浅议法兰西战略文化[J];欧洲研究;2010年06期
9 康文中;;论中国国家身份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影响[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李开盛;胡贵生;;民族复兴背景下当代中国的国家身份选择[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余建军;;身份、规范与利益——理解中国国际制度行为转变的观念途径[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2 谈谭;;从“和平共处”到“和平发展”——建国以来中国对外战略文化演变[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3 王明星;;祖国统一与“文化中国”[A];广东省第四届高校统战理论研讨会论文[C];2004年
4 王立新;;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 王义桅;中国的四种国家身份[N];东方早报;2008年
2 特派记者程莹;埃维昂给世界带来什么 [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3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 博士生 史欣;非正常国家总统的非正常辞职[N];东方早报;2010年
4 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唐正繁;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N];贵州日报;2007年
5 记者 李潇;巴勒斯坦 希望9月前与以达成和平协议[N];人民日报;2011年
6 时殷弘;全球权势政治秩序的解体[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7 唐永胜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中国的定位——积极而自主的参与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拉萨事件是有计划的暴力行动[N];人民日报;2008年
9 ;台湾各界抵制“废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10 本报驻美国记者 马小宁;美中关系相当稳定和成熟[N];人民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智勇;中国国家身份与外交战略的选择(1949-2004)[D];外交学院;2005年
2 赵良英;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构建[D];武汉大学;2010年
3 章节根;印度的核战略[D];复旦大学;2007年
4 王猛;中国参与中东[D];西北大学;2006年
5 吴兵;身份与责任:中国国际责任观研究[D];外交学院;2010年
6 马千里;冷战后日本大战略调整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3年
7 阿嘎佐诗;从地方到民族国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祖彦;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乐恒;奥巴马政府政策与印度国家身份的矛盾[D];复旦大学;2011年
2 祝钱沁;美国战略文化二元特征的平衡性研究[D];外交学院;2010年
3 李培营;中日战略文化对中日关系基本走向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世勇;日本“争常”的战略文化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旗;战略文化变迁与当代中国外交转型[D];山东大学;2012年
6 郭兵云;当代中国国家身份的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罗娟丽;试论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战略文化因素[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康文中;中国国家身份对中国和平发展外交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赵春风;国家身份视野下的中印关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慧明;国家身份理论与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61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36195.html

